12.18 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注釋: 1、欲:指多私慾,此處可以引申爲貪財好貨。何晏【論語集解】云:『欲,多情慾。』 白話試譯: 季康子憂慮盜賊太多,問孔子怎麼辦。孔子回答說:『假如你自己不貪圖財利,即使獎勵偷竊,也沒有人去偷。』 疏解: 魯國多盜賊,季康子很憂慮,向孔子請教制盜之策。 孔子告訴康子,魯國民間多盜賊,源於你這個上卿內心多盜賊;你如果想治平魯國民間的盜賊,需先除去你心中泛濫的盜賊——私慾。 正是因爲你季康子的私慾多,所以你才增稅加賦,導致人民貧苦,迫使他們紛紛爲盜;正是因爲你貪財愛貨,所以官場才賄賂公行,民間紛紛效仿,形成了好利而寡恥之風。 假如你能約束你的私慾,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民間的盜賊自然就會減少;如果你再能束身自好,正氣示人,禮樂化民,你即便獎勵偷盜,恐怕也無人願意偷盜。 邢昺【論語註疏】:『【大學】曰:「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 劉寶楠【論語正義】:『張栻【論語解】引張橫渠曰:「假設以子不欲之物,賞子使竊,子必不竊。故爲政者,先乎足民,使民無所不足,則不見可欲,而盜心息矣。蓋盜生於欲之不足,使之足乎此,則不欲乎彼,此古人弭盜之原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