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86|回覆: 0

[古代科技] 馬鈞如何改革『舊綾機』?

[複製鏈接]
里人 發表於 2010-11-12 15: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文化網
馬鈞是曹魏時期陝西扶風(今興平)人。根據【三國志。方技傳】裴松之註記載:『時有扶風馬鈎,巧思絕世。傅玄序之曰:』馬先生,天下之名巧也。……舊綾機五十綜者五十躡,六十綜者六十躡,先生患其喪功費日,乃皆易以十二躡。其奇文異變,困感而作者,猶自然之成形,陰陽之無窮「。『
  這位古代的技術革新能手,究竟是怎樣把舊綾機化繁複為簡便,並使之仍能織出各種多變的花紋圖案?這是科技史界的學者感到關注而又困惑不解的問題。人們提出不同的解釋和推測,但無法取得一致的意見。
  首先,對文獻上『綜』和『躡』的解釋以及舊綾機的形制,有着兩種不同的看法。中國古代的提花織機,主要有多綜多躡機和束綜提花機兩種類型。多綜多躡機是用踏腳板控制綜框,從而使經線提升;束綜提花機用手提線束來使顯花部分的經線提升。夏鼎認為舊綾機屬於束綜提花機。他撰文指出:『這裡的「綜」,當是「提花線束」的形式,不是長方架子的「綜框」形式』,而躡『為一般用以舉起花綜的設備』,『因為腳踏板決不可能多到如此地步,五六十片腳踏板非但無法工作,並且腳踏的添置原是為了使坐織的織工騰出雙手做投梭打筘的工作,如果添設了這樣多的腳踏板,便失掉它的使用意義了』。(【我國蠶桑絲綢的歷史】,【考古】1972年第2 期)1979年,正在從事蜀錦研究的胡玉瑞等在四川雙流縣農村發現一種傳統提花織機――當地叫做綾織機、辮織機或丁橋織機――用30根踏腳30片綜可以織花邊等織物,而且解放前還曾用70片綜70根踏腳織造綾錦。他們認為,舊綾機完全可能與丁橋織機一樣,是一種多綜多躡機;文獻上的『綜』指綜框,『躡』即踏腳。這種看法,得到比較廣泛的支持。其次,關於馬鈞改革舊綾機的方法,也有兩種設想。一種是孫毓棠在【戰國秦漢時代紡織技術的進步】一文中提出的。他認為,舊綾機是多綜多躡機,馬鈞改革後成了束綜提花機,即把提花的任務由綜框轉給了束綜。胡玉瑞等同意孫的觀點,並提出馬鈎新綾機的12綜12躡,大概是指專管素綜運動的綜框及其踏腳。另一種設想是1980年周啟澄提出的『組合提綜法』。文獻記載馬鈞將60躡變為12躡,但並沒有說把綜框數也減少到12片。因此,他認
  為馬鈎改革的訣竅是設法用12條踏腳來控制60片綜框。周的復原方案是用兩條踏腳循序控制一片綜的運動,那麼由12中任選2 可得組合數66,『即用十二條踏腳可以控制六十多片綜』。(【對三國馬鈞改革提花機的猜測】,【中國紡織科技史資料】第3 集)這有點像十個天干和十二個地支配合起來能形成六十花甲一樣,真可謂『自然之成形,陰陽之無窮』了。他繪圖表明了這種方案的吊綜和挽線聯結法,並且分析了大量屬於漢魏時期的出土提花絲織物,認為其中大多數都可以用這種方法生產。周的設想,為【中國紡織科學技術史(古代部分)】和【中國大百科全書。紡織】所採用。
  以上兩種觀點,究竟孰是孰非,目前尚無定論。第一種觀點的主要缺陷在於:一般認為束綜提花並非馬鈞所發明,而且,束綜提花機前另置十幾片綜框也被認為是比較晚近的事。周的設想雖然巧妙,但還沒有發現可以與之相印證的文字記載或圖象實物。既然如此,則不能忽視第三種假設出現的可能。
  (包銘新)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