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文物信息網 在我國數千年的農業史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爲了增加產量,提高勞動生產率,古代人民創造了多種多樣的農業生產工具,不但數量多,而且發明時間較早。耬車,又名耬犁,是播種機的一種,它在播種時能將種子成行地播入地里,使最初粗放的撒播改爲條播,播種速度也大大提高了。據史料記載,我國早在戰國時期就已有耬車,最初的耬車一次只能播種一行,被稱爲一腳耬。隨著播種技術的發展,出現了兩腳耬。
公元前1世紀,漢武帝時搜粟都尉趙過總結前人的經驗並吸收前代播種機的長處,獨具匠心地發明了三腳耬。他還提出並推廣代田法,對當時農業生產起到一定促進作用。1959年在山西平陸棗園村發掘了一座東漢王莽時期的壁畫墓,主室內滿繪壁畫,其中在南壁和西壁繪有牛耕圖和耬播圖,耬播圖畫面上,有一著單衣赤足的農夫駕黃牛,用三腳耬車播種,真實地描繪了當時農業生產場面及三腳耬的形象。此外在遼寧遼陽、陝西富平、北京清河等地發現西漢鐵耬足,河南、湖北等地發現漢代耬足范。
中國歷史博物館根據元代王禎【農書】和山西平陸棗園村漢墓壁畫耬播圖復原了三腳耬模型。三腳耬的基本構造是這樣的:下面有3個鐵鏵是開溝用的,叫做耬腳,耬腳的後部中間是空的,兩腳之間的距離就是田中的一壠,3根木製的中空的耬腿,下端嵌入鐵鏵的銎中,上端和子粒槽相通,子粒槽下部前面由一個長方形的開口和前面的耬斗相通。耬斗的後部下方有一個開口,裝一塊可以活動的閘板,用一個楔子塞緊。耬兩邊有兩根轅,兩轅間可容一頭牛,後面有耬柄。
播種前,先要根據種子的類別、顆粒的大小、土壤的乾濕等,調節好耬斗開口的閘板,使種子流出的數量和時間符合播種的要求。然後把種子倒入耬斗中,用牛拉著耬車,前面一人牽牛慢行,後面一人扶住耬柄,以耬柄入土的高低控制播種的深度。耬車前行時,後面的人不停地搖動耬柄,耬斗內的種子就不停地通過閘板,經過子粒槽,分3股通過耬腿,順著耬鏵播入開出的溝中。當種子播入土中後,懸掛在耬車後的一根木棒,就會隨著耬車的前進,自動把壠上的土耙平,將種子埋在土下。這樣,開溝、下種、覆蓋3道工序,使用三腳耬就一次完成了。
三腳耬的發明大大提高了播種的效率和質量。【漢書・食貨志】說:『趙過教民種田,其耕耘下種田器皆有便巧。』這裡所說的『下種田器』就是三腳耬。而東漢崔【政論】中說得比較具體,書中說:『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皆取備焉。日種一頃,至今三輔尤賴其利。』趙過創製的三腳耬是我國古代農業機械的重大發明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