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北京周報 指南針 公元前5世紀,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針在中國出現。這是一個用天然磁石製成的,樣子象一把湯勺的東西,圓底,可以放在平滑的盤上並保持平衡,而且可以自由旋轉。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最早的指南針中國人稱之為『司南』。
到了10世紀,人們掌握了製造人工磁體的技術,把薄鋼片剪成魚形,長二寸,寬五分,凹形,能象船一樣浮在水面上,然後和天然磁鐵放在一起,鋼片受磁感應也具有磁性。當時人們稱之為『指南魚』。這種人工傳磁方法製成的指南魚比使用司南方便多了,只要有一碗水,把指南魚放在水面上就能辨別方向了。後來人們又把鋼針在天然磁體上摩擦,鋼針也有了磁性。這種經過人工傳磁的鋼針可以說是正式的指南針了。
指南針在古代主要被用於風水行業,在建築房屋或者找墓地時,風水先生用指南針辨別吉凶,確定房屋和墓地的朝向,這一方法一直到現在還在中國一些農村被使用。指南針也被用於航海,以及軍事家確定方位。
大約在10世紀的時候,阿拉伯人從與中國商船交往中學會了使用指南針來導航,約在12世紀,指南針經由阿拉伯人傳播到了歐洲。指南針在航海上應用,導致了以後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航行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美國科技史學者羅伯特?K?G坦普爾在1986年出版的【中國:發明和發現的國度】一書中說:『如果沒有從中國引進船尾舵、指南針、多重桅杆等改進航海和導航的技術,歐洲絕不會有導致地理大發現的航行,哥倫布也不可能遠航到美洲……』
指南針幫助西方打開了世界市場,這打大大加速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程,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目前,中國在測定方位方面已經有了更現代的工具--北斗衛星導航系統。2000年10月和12月,中國兩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先後發射成功。北斗導航系統可以為導彈、飛機、船舶、衛星、以及個人導航。目前北斗導航系統在交通運輸、海上安全與管理、農田墒情監測、煤礦安全生產監控、水文測報、森林防火、氣象觀測等領域得到了成功的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007年,中國北斗導航系統與美國GPS、俄羅斯格羅納斯和歐盟伽利略系統一起被聯合國確認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核心供應商』。
近年來,導航技術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發展,據中國全球定位系統技術應用協會數據,2007年中國車載導航設備銷量達到40多萬台,而且許多手機都具有了衛星導航功能,手機導航已經覆蓋了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包括導航電子地圖、應用軟件、以及相關信息服務等在內的各個環節,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市場規模2008年將超過200億元人民幣,未來幾年導航產業還將以每年200%到300%的速度增長。
但指南針的使用並沒有被淘汰,許多野外探險者在攜帶GPS的同時,也會準備一個指南針,當然,這個指南針已非過去『司南』那樣,而是和一個紐扣一樣大小了。許多運動手錶會在表扣上裝一個指南針,攜帶和使用更加方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