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88|回覆: 0

[古代科技] 中國古代三大鑄造技術(1)

[複製鏈接]
夏知 發表於 2010-4-7 08: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
『冶石為器,千爐齊設』,晉曹毗【詠冶賦】的著名詩句,真實描繪了我國古代冶鑄生產的情景。在我國古代金屬加工工藝中,鑄造占着突出的地位,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像『模範』、『陶冶』、『熔鑄』、『就範』等習語,就是沿用了鑄造業的術語。勞動人民通過世代相傳的長期生產實踐,創造了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傳統鑄造工藝。其中特別是泥范、鐵范和熔模鑄造最重要,稱古代三大鑄造技術。



    泥范鑄造



    我國自新石器晚期,就進入銅石並用時代。河北唐山等地出土的早期銅器,有鍛打成形的,也有熔鑄成形的,說明範鑄技術在我國源遠流長,很早就發展起來。


    古代文獻中有不少關於昆吾(夏代的一個部落,居住在今河南濮陽市境北)制陶、鑄銅的記載以及禹鑄九鼎的傳說。從近年考古發掘來看,夏代已經能熔鑄青銅。最初的鑄型是使用石范。由於石料不容易加工,又不耐高溫,在制陶術發達的基礎上,很快就改用泥范,並且在長達三千多年的時間裡,在隨着近代機器製造業的興起採用砂型鑄造以前,它一直是最主要的鑄造方法。


    商代早期以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作為標誌,已經用泥范鑄造銅錛、銅鑿等小型生產工具和銅鈴、銅爵等日用器具。稍後,以鄭州二里崗作為標誌,青銅冶鑄業開始發達起來。鄭州張寨出土的兩件大方鼎,分別重六四・二五和八二・二五千克,表明商代中期鑄銅技術已經具有相當水平,從單面范、雙面范鑄造,發展到能用多個型、芯組成複合鑄范鑄作重達百斤以上的大型鑄件。


    盤庚遷殷以後,以安陽小屯殷墟作為標誌,青銅冶鑄技術達到鼎盛時期。出土和傳世的幾萬件商、周青銅器,既是重要的歷史文物,又是冶鑄奴隸智慧和才能的結晶,它們的學術、藝術價值和技術水平是世所公認的。


    為了獲得形狀高度複雜、花紋精細奇麗的青銅鑄件,古代冶鑄工匠採取了一系列重要的工藝措施,例如:


    在造型材料的製備上,就地取材,精選質地純淨、耐火度比較高的砂泥,予以練制。鑄型表層所用的面泥,用水澄洗,得到極細極純的僥啵ǔ文啵,這種泥料有很好的塑性和強度,翻制鑄范的時候能得到很高的清晰度和準確度。背泥卻採用比較粗的泥料或雜以砂子、植物質,以減少澄泥的耗用量,增加鑄范的透氣性。所有泥料都要經過長期陰乾,反覆摔打,使它高度勻熟,不致在造型、乾燥的時候開裂。


    在造型工藝上,以分鑄法作為基本工藝原則,獲得複雜的器形:或者先鑄器身,再在上合范澆注附件(如獸頭、柱等);或者先鑄得附件(如鼎的耳、足等),再在澆注器身的時候鑄接成一體。著名的四羊尊(湖南寧鄉出土)就是使用了分鑄法才鑄成的。這個方法的起源可以上溯到二里崗期(商代前期),到小屯期(商代後期),基本型式已經大體具備。春秋時期,先鑄附件後鑄器身成為分鑄法的主流,新鄭彝器和戰國時期的鼎、壺等類多半是這樣鑄成的。運用簡單的工藝原則成功地解決複雜的工藝問題,執簡御繁,平凡的勞動中顯現出獨具的匠心,這是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創造,也是了解商周青銅器鑄造技術的一個關鍵。把像四羊尊這樣複雜的器物誤認為失蠟鑄件,是不符合實際的,把商周青銅器說得神秘莫測,不可逾越,那更是錯誤的。


    此外,對於范芯的乾燥、焙燒、裝配,均勻壁厚使它達到同時凝固,預熱鑄型使它能順利澆注等方面,商周時期都已經摸索出了一整套成熟的工藝,不但為後代的泥范鑄造,也為金屬型和熔模鑄造,奠定了技術基礎。


    但是,在剝削階級占有生產資料、掌握國家機器的社會條件下,勞動人民的科學技術創造成果總是被統治者所攫取,用來鎮壓、欺騙人民,滿足他們窮奢極欲的腐朽生活需要。商周青銅器中,禮、樂、兵、車四類占了絕大多數,生產工具為數很少,許多明器(陪葬器物)鑄成後就埋置地下。這種情形極大地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致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裡,泥范鑄造基本上停留在一次型的階段,到春秋時期才用多次型(半永久性泥型)鑄造銅工具(钁)。


    我國古代泥范鑄造的又一個傑出成就,是疊鑄法的早期出現和廣泛應用。所謂疊鑄是把許多個范塊或成對范片疊合裝配,由一個共用的澆道進行澆注,一次得到幾十甚至幾百個鑄件。這種方法在近代是隨着大機器生產的出現,需要大批小型鑄件(如活塞壞、鏈節等),才發展起來的。由於它生產率高,成本比較低,可以節省造型、澆注面積,目前仍在廣泛應用。我國最早的疊鑄件是戰國時期的齊刀幣,是用銅質范盒翻制出具有高度對稱性和互換性的范片,每兩片合成一層,多層疊澆而成。到了漢代,廣泛用於錢幣、車馬器的生產。近年來,在陝西、河南、山東等省,這種鑄范和烘窯多有出土。特別是河南溫縣西招賢村漢代冶鑄遺址一個烘范窯,就發掘出十六類、三十六種規格的五百多套疊鑄范,為我們了解這一工藝提供了很可貴的實物資料。它們結構巧妙,製作精細,為便於清理鑄件,內澆口厚度只有二到三・五毫米。用這些鑄范澆出的鑄件,表面光潔度達到五級(光潔度共分十四級),金屬收得率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工藝水平和廣東佛山近代所用同類方法已經相當接近。



    用泥范鑄造大型和特大型鑄件,從唐宋時期起,有很大發展。滄州五代時期的鐵獅,當陽北宋的鐵塔,北京大鐘寺明代的大鐘,都是世界聞名的巨大鑄件。宋應星【天工開物】卷八記述了兩種澆注大件的方法:一是用多個行爐相繼傾注(千斤以內的鐘),一是用多個熔爐槽注(萬鈞鍾)。這在古代手工業生產的技術條件下,應當說是一種巧妙而又需要熟練技巧和很好組織協同的工藝措施。就是在現代,要成功地澆注三四十噸的大鑄件,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