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60|回覆: 0

[古代科技] 用成都楮紙印製交子(2)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0-3-2 10: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成都日報
201032104836134.jpg


宋朝馬遠繪【西園雅集圖】。


    楮紙名品有四色

    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載的造楮紙法是:『凡楮樹取皮,於春末夏初剝取……楮皮六十斤,仍入嫩竹麻(竹纖維,『麻』爲形容詞)四十斤,同塘漂浸,同用石灰漿塗,入釜煮糜』,然後漂洗、舂搗成紙漿。與宋應星的說法稍有不同,成都人沒有添加竹料,而是盡用楮皮。【箋紙譜】記載:『廣都(成都)紙有四色,一曰假山南、二曰假榮、三曰冉村、四曰竹絲,皆以楮皮爲之。』【箋紙譜】還詳細記述了四大品牌楮紙名的由來:廣幅而不用白粉者,叫做假山南;狹幅而用白粉以漿塗紙面,再砑光(用石磨紙面),使紙質白淨者,叫做假榮;造於冉村,用村邊溪流的清水洗滌紙漿,紙質潔白者,叫做冉村;造於龍溪鄉,輕細柔韌者,叫做竹絲。『而竹絲之輕細……視(比)上三色價稍貴。』

    宋代,成都楮紙銷量和影響力甚至超過麻紙。究其原因:一是楮紙工藝日臻完美,二是成本低於造麻紙。麻既用於造紙,也是織布原料,宋代朝廷在四川採取先支付布錢給百姓的所謂『和買』方式,儘量多收購麻布,鼓勵百姓多織麻布,以供士兵的春衣。於是用麻作紙料的數量大幅減少,麻的價格也隨之上漲。相反,造楮紙,在將楮樹皮剝下用於造紙外,其餘的則當做柴火,足夠煮樹皮之用,可謂兩全其美。

    淨眾寺旁造紙幣

    成都楮紙在歷史上有驕人地位,還在於它被兩宋政府定爲紙幣專用紙。自北宋初期,由成都16戶富商集資36萬緡做保證金,在世界上首次發行紙幣交子,到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朝廷特設成都交子務,改由官府發行,面值由臨時填寫改爲定額,至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爲止,共發行42屆官營交子。自43屆起,將交子名改爲錢引,寶v三年(1254)又改稱會子。無論是交子,還是錢引,或是會子,宋代發行的這些紙幣用紙,均採用成都特製楮紙,所以宋人常將紙幣稱作『楮幣』,或『楮券』,也簡稱『楮』。如宋人方回【憶我】詩:『朝廷易楮幣,百姓駢嘆吁。』宋人華岳【述懷】詩亦云:『楮券不堪供虜幣,沙籌那解足軍糧。』

    費著撰寫的【楮幣譜】記述了宋朝『大觀元年五月,改交子務爲錢引務』之後,在成都印製紙幣之事。其『所用之紙,初自置場,以交子務官兼領,後慮其有弊,以他官董其事。隆興元年(1163),使特置官一員蒞之,移寓城西淨眾寺。紹熙五年(1194),始創抄紙場於寺之旁,遣官治其中。抄匠六十一人,雜役三十人。』可見,印製紙幣的楮紙,由朝廷派來的京官監製,抄紙工人也全都納入政府編制,算是央企員工。僅位於成都西郊淨眾寺特製楮紙工場的員工,就近百人之眾。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