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人民日報
沈括
宋沈括撰【夢溪筆談】,記載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術的工藝過程,此法是印刷史上的根本性變革,對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夢溪筆談】現存最早的版本是國家圖書館藏元大德九年(1305)陳仁子東山書院刻本,此本根據南宋乾道本重刻,猶見宋本舊貌。半頁十行,行十七字。細黑口,左右雙邊,對黑魚尾。版心記有字數。卷端題『古迂陳氏家藏夢溪筆談卷一』,次行低八格題『沈括存中述』。蝴蝶裝,白麻紙刷印。目錄後有『茶陵東山書院刊行』牌記,卷四末有『萬曆三十一年查訖』木記。此本版式頗有特色,開本宏朗,高達41.6厘米,寬28.1厘米;而版框則極小,高15.4厘米,寬10.1厘米;且楮墨精良,刻字挺拔秀勁,模印如新硎,洵爲世間珍本。此本鈐有『東宮書府』、『文淵閣印』、『汪印士鍾』、『甲子丙寅韓德均錢潤文夫婦兩度攜書避難記』、『臣文琛印』諸印章,曾爲元明兩代宮廷所藏,後散出民間,終爲民國時期藏書名家陳清華所得,流傳有緒。1965年,在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從寓居香港的陳清華手中斥巨資購回,成爲一段書林佳話。2003年『中華再造善本工程』影印出版,2008年進入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名錄號爲00756,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和保護。
沈括(1031-1095),錢塘人,字存中,嘉v間擢進士,提舉司天監,累官翰林學士、三司使,博學能文,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科學家。在沈括所撰的【夢溪筆談】卷第十八【技藝】中,詳細記載了宋代慶曆年間(1041-1048)畢N所總結的活字印刷術。其法如下:在用膠泥製成的毛坯上刻出反體單字,火燒令堅,這樣便製作出了供排版用的泥活字。排版時則放置一個鐵板,上面鋪敷松脂臘和紙灰之類的混合物。然後以鐵范作版框,內排泥活字,布滿一框即爲一版。持之用火來烤,待鐵板上的藥劑稍微熔化之時,便用平板按框面使泥活字平整。一般設兩鐵板,一版專門用於印刷,另一版則用來排字,交替使用,極爲簡便。印完之後,再用火烤鐵板,藥劑熔化時用手輕拂泥活字,便一一脫落下來。常用字則多達20多個,以備一版內有重複字的情況。如果遇到生僻字就隨刻隨用。爲便於撿字,把泥活字按韻分類放在木格子裡,貼上紙條標明。
沈括【夢溪筆談】的記載,雄辯地說明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術起源於中國;而且根據史料,畢N只是總結了活字印刷術的經驗,『活字印刷術』的出現恐怕還要在慶曆年間之前的很長一段歷史時間內。儘管尚未發現北宋時的活字印本,現存最早的活字印本是明代的印本。但南宋周必大按照畢N活字印刷的辦法,使用膠泥銅版,成功地刷印了【玉堂雜記】。蒙古太宗十三年至憲宗元年(1241-1251)楊古則製成了活版,刷印了【近思錄】諸書。明清時期根據畢N的活字印刷之法,又出現了使用銅、錫和鉛等活字,明祝允明【書新本渭南集後】云:『自沈夢溪【筆談】述活板法,近時三吳好事者盛爲之。』又清魏崧【壹是紀始】云:『明則用木刻,今又用銅、鉛爲活字。』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清代李瑤和翟金生的泥活字印刷法,完全印證了畢N泥活字印刷法是可行的。另外,畢N試驗過但沒有能夠付諸實踐的木活字,元代的王禎便發明了木活字印刷法,並依此法印了書,進一步推動了活字印刷術的發展。清乾隆年間的【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則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使用木活字印書。
畢N的泥活字首先傳到朝鮮,然後又由朝鮮傳到日本、越南和菲律賓。15世紀,活字版又傳到了歐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