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22|回覆: 0

[古代科技] 古法造紙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07-11-16 11: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國學網
20049281144280.jpg
透火焙乾―――在磚塊砌成的夾巷內生火,用磚隙中透出的熱氣烘乾濕紙
20049281144100.jpg
【天工開物】插圖―――覆簾壓紙
20049281143480.jpg
手工造紙必須經過水浸、石灰漚漬、堆料發酵、蒸煮、攤曬、日光漂白、打漿、抄紙等足足72道工序,其中大部分是男人的活,女人則負責較省力的曬紙。曬紙需要細心和耐心,曬得好則紙的『賣相』才會好
20049281125290.jpg
竹簾是抄紙過程中的重要工具,製作帘子也有72道工序,光削竹篾條就有10多道,每根竹篾條直徑只有0.2厘米。抄紙的工匠雙手端着竹簾在紙漿里使勁地舀,紙膜便會留在竹簾上。每次舀水時雙手所承受的重量約20公斤,按每天抄1000張紙來計算,每天雙手要承受20噸的重量
  一般均認為中國造紙始於公元105年,蔡倫是造紙的始祖,但這並不完全正確。其實紙的發明與應用遠在此之前。當然蔡倫對於中國造紙術的推廣與改進也相當重要,他將原本製紙原料的絲絮以便宜易得的材料替代,例如樹皮、破布、魚網等。因為材料來源豐富,紙的產量大增,進而推廣到一般老百姓都能使用。後世各種製紙技術的改良多是依照蔡倫的方法加以推廣。
  
    有關造紙術的著作以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記載最詳盡。第13篇【殺青】中關於紙料、竹紙、皮紙的記載,可說是我國傳統造紙術發展到最高峰的總結性敘述。其中又可分五個步驟:

  斬竹漂塘
  第1個步驟是『斬竹漂塘』。所謂『殺青』是指斬竹做原料而得名,竹材是古代造紙的重要來源之一,因此盛產竹子的華南地區,尤其福建,是竹紙的主要產地,造紙的竹材以將生枝葉的新生竹為佳。造紙的工匠通常在芒種前後上山砍竹,每根竹子截成5到7尺長,然後就地開挖水塘,將截斷的竹子在水塘內浸上100天,取出時用力捶洗使青殼和樹皮脫掉,目的是讓竹材軟化。

  19世紀造紙的材料來源由破布轉為木材,因為木材容易取得,成本也較低。但由於木材纖維是由木質素所組成,木質素會氧化,這就是紙張泛黃的原因,這個問題又因造紙過程中添加酸劑而更加嚴重。

  煮木皇足火
  【天工開物】中制竹紙的第2個步驟是將竹料拌入石灰水浸在木皇桶中蒸煮8個晝夜,經過鹼液的蒸煮,原料中的木質素、樹膠、樹脂等雜質被除去。然後取出蒸煮的原料放入清水塘內漂洗,然後再放進鍋里浸石灰水蒸煮,如此反覆進行十幾天。經過反覆蒸煮、漂洗,竹子的纖維逐漸分解。

  現今製作紙漿已改用燒鹼替代石灰水。燒鹼鹼性較強,能使木材纖維迅速分解。另外還添加氯,以去除木漿里的雜質,目的是用來漂白,但排放的廢水便含有機氯,這對生態環境傷害極大。目前造紙業已投入大量資金來清除毒素,並研究新的漂白法,如以二氧化氯取代以降低有機氯的生成。

  盪料入簾
  古法造紙的第3個步驟是取出煮爛的原料放在石臼里用力舂成泥面狀,搗爛後的原料用適量的水調配,使纖維徹底分離並浸透水分,成為紙纖維的懸浮液,再傾倒入紙槽裡面。然後用細竹簾在紙漿中濾取,紙纖維留在竹簾上形成一層涇紙膜。

  這道工序在造紙過程中是最費力的,抄紙的工匠站在紙槽旁重複着舀水、抬起竹簾等動作,每次承受的重量重達20公斤。另外撈紙時還得靠經驗,抄得輕紙會太薄,抄得太重紙又會嫌厚,完全憑工匠的手法。

  覆簾壓紙
  把撈過紙漿的竹簾倒鋪在壓榨板上,然後小心地移開竹簾,這層涇紙膜便落在板上。慢慢堆疊起一層層的紙頁,再以重物擠壓,排出涇紙頁中的水分。重物擠壓之下紙膜也慢慢成形,成為一張張四四方方的紙張,手工造紙每日每個工匠平均只能做300到500張紙。現代造紙廠一部機械每天生產的紙卷數以噸計,據統計當今全球造紙廠每年生產3億多噸的紙,相當於全球汽車產量總重的3倍。

  透火焙乾
  焙乾紙張的夾巷是兩道土磚砌成的磚牆,磚塊之間有空隙能讓熱氣透出。焙紙時先在夾巷內生火,然後以輕細的銅鑷將一張張濕紙攤在牆上,從空隙中散發的熱氣使紙張慢慢乾燥,干透後揭起來就是一張可使用的紙了。

  機械造紙使人充分享受生活上的便利,但是大量的廢紙讓人傷透腦筋。1995年美國做過一項統計,發現美國人一年的平均用紙量是332公斤。原來以為電腦世紀來臨後用紙會減少,結果令環保人士大失所望,用紙不減反增。除了廢紙回收之外,科學家還在研究舊紙的各種新用途,如生產以廢紙為主要原料的建築材料等,希望能減少人類伐木的數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