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國學網 明人陸深(1477―1544年)在【河汾燕f錄】一書中說:『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廢像遺經,悉令雕撰。此印書之始,又在馮瀛王先矣。』
明胡應麟(1551―1602年)在【少室山房筆叢】中又明確指出:『雕本肇自隋時,行於唐世,擴於五代,精於宋人。』對雕版印刷術的發明、發展表述的更為具體。
近年馮鵬生的【中國木版水印概說>一書中,提出了隋大業三年(607年)的一件印刷品,確認為隋代的一件雕版印刷品,其圖中彩色為手工敷彩(見展品)。
綜上所述,可將雕版印刷術發明的年代定為隋末唐初。即公元590―640年。
早期印刷品的寶庫
敦煌藏經洞
1900年,敦煌藏經洞被發現,內藏大量唐五代的文獻,除有大量的寫本外,也有不少印刷品,從而使人們能看到當時印刷品的風貌。
藏經洞發現後,先後有英國人、法國人、日本人、俄國人來到這裡,盜走了大量珍貴文獻,其中印刷品幾乎全部被外國人盜走,國人無不痛心。
1907年,英國人斯坦因率考察隊來到敦煌,盜走了大量文獻,其中就有著名的印刷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原件現藏倫敦大英圖書館,這是印刷史上十分珍貴的一件印刷品。它為捲軸裝,前有刻工精美的插圖。後有刻印年代和施印者姓名,文字雕刻嫻熟精美,印刷墨色均勻而厚重。一般認為它是印刷術發展到很高水平的產品。從落款可知,其刻印年代為唐咸通九年(868年),為王d出資施印。該經全長5.25米,由7張印紙連接而成卷裝,每張紙高26.67厘米,寬75厘米。藏經洞發現的唐代印刷品中,還有乾符四年(877年)曆書和中和二年(882年)的曆書,以及字書【大唐刊謬補缺切韻】。
藏經洞的印刷品。約有幾十件,反映了唐代中後期的印刷,已經發展到很高水平。不但刻印精良,而且品種齊全。
近幾十年來,唐代的印刷品又有不斷的出土問世。這就使唐代的印刷品已包括了初唐、中唐、晚唐各個時期。
1974年西安西郊的一唐墓中,出土一件印刷品【梵文陀羅尼經咒】,呈方形,印於麻紙,高27厘米,寬26厘米,中有空白方框,方框四周印以咒文,作環形閱讀,外四周印以蓮花、星座等圖形,考古學者將此印本定為唐初(7世紀初)印刷品。
1906年,在新疆吐魯番出土一件唐代印刷品【妙法蓮華經】中的【分別功德品第十七】和【無量壽佛品第十六】。這件印刷品幾經轉手。後落入日本人中村不折之手。現藏於東京書道博物館。日本印刷史學家長澤規矩也研究後認為。此印本有武周制字,而定為武周印本。潘吉星認為,屬武周初期至中期(690―699年)的印刷品。
1906年在中國新疆吐魯番發現的唐代印刷品【妙法蓮花經】
1966年韓國慶州一佛塔發現一件印刷品【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為卷裝,總長640厘米,共12張印紙,紙高6.5厘米,版框上下單邊,每行7―9字,刻以唐人寫經楷體。印品中出現有四個武則天創造的制字。經國內外學者認定,為唐代武周后期之物,約於702年刻印於東都洛陽。1975年西安西部唐墓中出土一件印刷品(【大隋求陀羅尼經】,為35x35厘米方形,印以麻紙。考古學家將此印本定為盛唐之物,當刻印於唐玄宗時期(713―755年)。
1944年在成都市東門外望江樓附近一唐墓中出土一件印刷品【大隋求陀羅尼經】,略呈方形(31×34公分),上刻印『成都縣龍池坊卞家印賣咒本』等字。專家將此印本定為晚唐(2世紀)之物。從上述文獻記載和出土實物證明,從唐初到唐末,各期印刷品齊全,證明從唐初(7世紀初)開始就有印刷活動。
到唐中期,印刷已遍及陝西、四川、淮南、洛陽等地,刻印技藝已十分高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