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38|回覆: 0

臨沂銀雀山漢墓整理大批先秦竹簡 無一儒家經典

[複製連結]
南丘 發表於 2012-3-7 01: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大眾日報 
201236172012950.jpg


考古專家們在清理竹簡。

201236172032933.jpg


    竹簡出土現場


  車少遠 胡後彬
  老臨沂城南約一公裏處有兩座隆起的小山崗,東西對峙,好像兩個哨兵守衛着臨沂城,東崗名曰金雀山,西崗名曰銀雀山。
  1972年,臨沂地區衛生局準備在銀雀山建一座辦公大樓。4月10日,工人們在清理地基時意外發現了古墓葬。經清理髮掘,在一號墓和二號墓中先後發現了【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尉繚子】、【晏子】、【墨子】等大批竹簡和竹簡殘片。墓葬中,同竹簡一起出土的還有漆木器、陶器、銅器和錢幣等隨葬物品。經專家鑑定,這是兩座西漢前期的墓葬,出土的竹簡和其他器物均為當時的殉葬品。
  搶救性發掘
  發現墓葬後,施工單位臨沂縣城關鎮建築管理站的同志們當即派專人到縣文物收集組反映情況。經地、縣兩級革命委員會文化組負責同志研究,決定派文物收集組人員及時對其進行搶救性發掘。在地區衛生局、地質隊、城關建築管理站等單位的協助配合下,收集組人員於當天下午4點鐘發現了珍貴的歷史文物――漢代竹簡。
  經向縣、地、省上級匯報後,省博物館來人指導,並繼續進行清理。
  一號墓和二號墓墓室均為長方形豎穴,在岩石上開鑿而成。一號墓由地面至墓底深度為2至3米,二號墓為3.5至4米。因年代久遠,兩墓墓室上部殘損,並有積水,槨室完整,在墓坑與木槨之間填入了質地細膩的灰白色黏土。槨室結構,兩墓基本相同。槨底板平鋪在墓坑底部,一號墓鋪兩層,二號墓鋪一層。槨框四角以榫相接,槨頂橫鋪蓋板,一號墓蓋板一層七塊,東西橫鋪。二號墓蓋板兩層,下層七塊,南北順鋪。
  槨內均在中間置一隔板,分槨為東西兩側。一號墓槨室東側置棺,西側為邊箱,安放隨葬器物。二號墓正好相反,西側置棺,東側為邊箱。二號墓槨內隔板中部還有兩扇小門,上下有樞,可以啟閉。棺均用六面木板接榫構成。棺身外髹黑漆,裏髹朱漆。兩墓棺內各有屍骨一具,已腐朽鬆散,不能確定性別,但尚能辨別出為仰身直肢。一號墓屍骨頭向南偏西20度,棺底鋪草荐,二號墓屍骨頭向正南,棺底無草荐。 
  在這兩座墓葬中都有竹簡出土,在一號墓邊箱北端隨葬的漆木器和陶器的間隙中發現了竹簡,經清理共4942枚,整簡每枚長27.6厘米、寬0.5至0.9厘米,厚0.1至0.2厘米。二號墓在邊箱南端底部出土了32枚竹簡,每片長69厘米、寬1厘米、厚0.2厘米,系【漢武帝元光元年曆譜】。
  竹簡出土時,由於在墓中浸蝕千年,質地已經腐朽,竹簡上的文字是用毛筆蘸墨書寫的,整理時稍有不慎不僅墨跡會被抹掉,簡片也會變成一堆爛泥,所以,考古專家用毛筆蘸着清水一點一滴地耐心沖洗,才洗去了水鏽,顯出字跡。
  簡上的文字全部為隸書,用毛筆蘸墨書寫,字跡有的端正,有的潦草,不是出於一人之手筆。由於這些竹簡長期浸泡在泥水中,又受其他隨葬器物的擠壓,竹簡已經散亂,表面呈深褐色。用墨書寫的字跡,除個別文字漫漶難辨外,絕大部分很清晰。每簡的字數多少不等,整簡每枚多達40餘字。編綴竹簡的繩索早已腐朽,在有的竹簡上還可以看到一點痕跡。
  一號墓於4月17日清理完畢,二號墓於4月20日清理結束。竹簡先在臨沂進行了簡單的防脫水處理、登記造冊,連同出土的其他器物於4月底由縣革命委員會政治部派人專程赴省上交。
  因條件所限,山東省革命委員會政治部文化組經過慎重研究,決定『漢竹簡立即送北京處理』。竹簡進京後,國家文物局成立了由專家學者組成的『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對竹簡進行保護、整理。他們對竹簡先進行藥液脫色處理,使字跡更加清晰,然後拍照、編號,經無菌處理後放入玻璃管中密封保存。
  整理好的竹簡現保存在山東省博物館。這一發現轟動了國內外,與『馬王堆』『兵馬俑』齊名,被列為『新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遭遇』兵學聖典
  後經專家整理分析,【孫子兵法】整理出105枚,十三篇都有文字保存,其已發現的篇名和【宋本十一家注孫子】版本相同。
  【孫臏兵法】整理出222枚,其中整簡達137枚,殘損部分每枚也在10個字上下,共得6000字以上。其中,有關歷史記載和【史記】有不同之處,如關於馬陵之戰的敘述,【史記】說龐涓戰敗後『自剄』而死,竹簡則有『禽(擒)龐涓』一篇,與【戰國策】所載『禽龐涓』語同。關於戰術面的論述,在『適(敵)富吾貧』、『適(敵)眾吾少,適(敵)強吾弱』的情況下,也有可能打勝仗的道理和認識,包含了若干樸素的辯證法。
  【孫臏兵法】原書失傳已久,這次出土的竹簡雖不完整,全書面貌已不可能見到,但因為字數保存較多,仍然能看出該書的大概輪廓和作者的基本觀點。 
  現存【孫子兵法】的作者究竟是誰?這是有爭論的,司馬遷在【史記】卷六五【孫武吳起列傳】上說:『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孫武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臏。臏生阿鄄(即今山東東阿、陽穀、鄄城一帶)之間,臏亦孫武之後世之子孫也。……世傳其兵法。』司馬遷在這裏講的很清楚,孫武和孫臏都確有其人,孫武生在春秋末期,孫臏生於戰國,兩人先後相去100多年,都各有兵法傳世。
  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上也有【吳孫子】和【齊孫子】(即【孫臏兵法】)的記載,但【隋書經籍志】卻不見著錄。後來有人因此提出了異議,認為【孫子兵法】並不是孫武的著作,而是後人的偽托。有人更認為不僅【孫子兵法】是後人偽托,就是對孫武這個人在歷史上是否存在,也持否定的態度。比較流行的意見則認為,先秦著作往往不是出於一人之手,現在【孫子兵法】源出孫武,完成於孫臏,是春秋末期到戰國中期長期戰爭經驗的總結,並不只是一個人的著作。另外,也還有一種意見,認為現在【孫子兵法】是曹操根據前人的著作重新編定的,經過曹操的刪削和補充,等等。
  【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同時被發現,使失傳了近兩千年的【孫臏兵法】重見光明,從而澄清千餘年來關於孫武與孫臏其人、其書爭論未果的問題。就此歷史學家研究認定,孫武是吳孫子,孫臏是齊孫子;分別是春秋、戰國人。孫臏乃孫武之後世子孫,各有兵法相傳,千年聚訟,一朝得釋。
  在這批竹簡中的古代兵法中除【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以外,還發現【六韜】、【尉繚子】兩部兵書。對於這兩部兵書過去也有人認為是後人的偽托,現在從西漢前期的墓葬中發現了這兩部兵書的竹簡,可見當時已經傳世。
  大批竹簡的出土,不僅內容豐富,涉及到當時的歷史資料、天文曆法和醫學等方面的科學成就。特別是古代兵法所揭示的對戰爭的某些帶有規律性的認識,含有樸素辯證法,很為珍貴,值得後人判斷性借鑑。
  竹簡有出土實物可證最早是在戰國時期。【尚書・多士篇】說:『惟殷先人,有冊有典』,似乎很早已經使用,但因記載簡略,又沒有發現實物,不能作出確切的判斷。我國曾多次出土竹木簡牘,最早的記載見於漢代,據不完全統計,到現在已在30次以上。建國以來,各地發現的竹木簡也已有20次之多,但大部分為『遣策』。古代的書籍有1959年9月在甘肅武威磨咀子東漢墓出土的【禮記】和1972年11月在武威旱灘坡東漢墓出土的醫藥簡等,像這次在這座漢墓中一次出土種數、字數這麼多的古籍,還是第一次。
  秦漢正是我國文字由篆書轉變為隸書的過渡時期,出土的簡文雖是隸書,但仍保留了一些篆書的風格。毫無疑問,這批竹簡對研究我國文字發展與書法藝術也有一定的資料價值。
  『半兩錢』與『三銖錢』
  在一號墓和二號墓兩座墓葬中,和竹簡同時出土的器物中有陶器35件、漆器35件、木器27件、銅器3件、半兩錢68枚等。這些器物的形制、紋飾、風格等特點和墓坑形制看來,可以斷定這是兩座西漢前期的墓葬。特別是鼎、盒、壺、罐等陶器組合出現,更證明了這一點。這些出土的漆器製作精微、圖案優美,說明我國兩千年以前勞動人民的手工藝水平已經有了相當高度。這兩座墓葬的年代,在一號墓和二號墓出土的『半兩錢』和一號墓出土的『三銖錢』,更是有力的見證。
  【漢書・武帝紀】記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始鑄『三銖錢』,到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停罷』,流通的時間很短,由此可以進一步斷定,一號墓的年代,上限不會早於建元元年。在這座墓葬裏還出土了『半兩錢』,而沒有發現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鑄的『五銖錢』。在墓葬中沒有見到『五銖錢』,似非偶然,由此可以推斷墓葬年代的下限,不會晚於元狩五年。
  在二號墓除了出土『半兩錢』以外,還發現了【漢武帝元光元年曆譜】,應是判斷墓葬年代的重要依據,其年代上限應斷定為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這份歷譜較【流沙墜簡】著錄的漢元康三年(公元前61年)歷譜早70餘年,對研究古代曆法很有價值,還可以幫助我們校正【資治通鑑目錄】、【歷代長術輯要】和【二十二史朔閏表】等存在的偏差。  
  關於兩座墓葬的主人是誰,由於缺乏材料,不能做出確切的判斷。在一號墓出土的兩個耳杯底部刻有隸書『司馬』二字,刻工較粗,估計是墓主人的姓氏,不會是官銜。因為按照一般習慣,不會把官銜隨意刻在器物上。但是從墓葬出土的大批兵書來看,可以肯定墓主人是一位關心兵法或軍事有關的人物。在二號墓出土的陶罐,肩部刻有『召氏十斗』四個字,『召氏』可能是墓主人的姓氏,但從1951年湖南長沙西漢劉驕墓出土署有『楊主家般』四字漆盤的情況看來,也可能是贈送人的姓氏。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墓葬距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的『焚書』,不算太遠,而在這個墓的隨葬器物裏,竟這麼集中地保存下來了一批先秦典籍,卻唯獨沒有見到儒家經典的殘簡斷片,難道這僅僅是一個偶然的現象嗎?秦始皇所焚的究竟是些什麼書?這些竹簡,也可以從一個側面說明這個問題。

        來源:大眾日報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