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50|回覆: 0

[漢語教育] 關於創作近體詩

[複製鏈接]
真衣 發表於 2009-5-31 11: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華漢語研究網
很多人寫近體詩詩。近體詩分律詩和絕句,講究頗多。我們搞古代漢語的人,因為明白這個,反而不敢下筆,怕貽笑大方。倒不如不講究詩律的能勇於創新,讓自己的情感靈動起來。雖然也想拋棄這些做詩的程式,但終究是怕對不起專業所學,索性就創作古體,以這種形式掙脫那些創作中的手銬腳鐐。【詩經】以來,到南北朝的庾信,這期間的詩歌,都被看作是古體。這期間有樂府詩,但到了唐代,一些大詩人如李白、王維連樂府詩也格律化創作了。


    其實古體詩更適合今人學習創造。不管近體詩創作的多麼符合詩律,詩韻也好,四聲也好,平仄對仗也好,無一不合乎規範,終究束縛人的靈感,大有搜腸刮肚的苦處。反而作賤了那靈感,浪費了情緒。詩韻的問題,雖說可以用鄰韻,畢竟不能以今天的韻做標準。而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是現代漢語的劃分,古人不是。古代的四聲是平、上、去、入。在漢語語音的發展史上,有『平分陰陽』和『入派三聲』的過程,『平分陰陽』是平聲分化成陰平和陽平,不影響近體詩的平仄。而『入派三聲』則是將入聲字分入平上去三聲之中,着實為寫詩添了亂。分入上聲和去聲的倒還好,分入平聲的,今天不懂得音韻學的人就要死記硬背了。現代漢語裡『國』、『白』、『足』等都是平聲,但在古漢語中卻是入聲字,詩歌中,是仄。四聲的妙處就在於聲調錯落有致,富有樂感。平聲高平,沒有升降,上去入三聲發音則有升降,按照近體詩創作的要求雜合起來就成了動聽的詩句了,所以,四聲是不能不講究的。明白了四聲,也就會明白平仄的問題,明白了平仄,也就明白所謂是『黏』和『對』。五言絕句的平仄譜是基礎,七言絕句和律詩的平仄譜是在此基礎上的擴展,當然不是隨便的了,規律就是『黏』和『對』。律詩的一聯中要講究『對』,即上聯和下聯的平仄要相對。而兩聯之間,上一聯的末句和下一聯的首句之間要講究『黏』,即平仄要相同。懂得這些後,才可以進一步學習律詩中所謂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怎樣解決『孤平』、『三平調』以及『拗句』的問題。至於對仗,比較容易,不說。


    這些詩詞格律的常識,都可以在語言學家的著作里找到。王力先生就有一本小冊子【詩詞格律】,講述的系統明白。書店裡不難買到。


    古體詩的創作受到的束縛要少得多,但是並非沒有束縛。比如用韻,古體詩可以壓仄聲韻,但不同的仄聲韻,如上聲韻、去聲韻和入聲韻是不能混為一談的。同類韻中可以壓鄰韻,比如入聲韻的屋和沃二韻就可以壓韻。去聲韻的御和遇二韻也可以壓韻。這些問題比較複雜,也比較難記。我學生時代曾經背過古漢語的音韻學知識,聲類和韻部,但總是要比其他知識遺忘得快,做詩又不便現查,所以就傾向於古體詩的創作了。


    近體詩創作是一門不小的學問,想學透一是要有恆心,不以音韻為枯燥。其二,要善於錘鍊字句,這是一個人的綜合素質。除了重點閱讀和體會****的詩作外,其他朝代的優秀作品也要精讀,借鑑古人的語言風格,寫出來的東西才不至於有生澀之感。『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其實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我還是比較支持喜歡古代詩詞的人投入創作實踐當中去,只是不要因為能創作出一些形似的東西就飄飄然就好。很多能寫出一些『古詩』的人都有一種狂放的性格,大有『一覽眾山小』的意思。其實他們的詩作是不能用近體詩的程式去衡量的,因為除讀起來壓韻外,別無可取之處。沉下心來學習和創作,才能渾然天成。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