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華文教育網 我班在調整教學內容後,【中文】教材上3 課時,【中華字經】上1課時,雖然【中文】教材以課文故事爲主的學習方法被多數學生所接受,但認字難仍是海外孩子學中文的一大難關。而且【中文】教材每課後面也有十幾個生字需要學習和掌握,所以,講解生字和掌握字詞的使用仍是【中文】教材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郭保華教授講授有關中華字經如何上好形義課對我有很大的啟發,後來又送給我們一系列配套教材,這些教材無論是學習【中華字經】,還是學習【中文】課都有很好的輔助作用。每次我上完【中華字經】課文的誦讀以後,也讓學生朗誦和寫一些字形歌里的篇章,上【中文】教材時也使用字經的教學方法,故借【中華字經】識字教學法這塊寶玉,來攻【中文】教材里的生字關,學習生字的同時採用形義教學法,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培養學生的方塊字漢語思維。
以前,我在講解每課生字和詞語時,一般都是直接用荷語來解釋每個字的意思,學生接受得快,但也忘得快,這樣接受知識象囫圇吞棗。在學習【中華字經】的1課時里,當誦讀和講解完以後,我讓學生練習字經的輔助教材字形歌,學生先朗讀,再臨摹描寫。
比如,星:日、生、星,明:日、月、明等等,所有學過的常用字(即1、2級字)都可以挑出來練習,當這些簡單的字被讀出來,發出聲音時,就會在學生的腦海里形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並產生意義,學生對這些字便有了新的理解。
此方法使我受到意外的啟發:如果用此方法來學習【中文》裡的生字,學生會從一開始就充分理解字的意義,而且記得更牢。漢字是圖形文字,分解字的結構,在學生的腦海里形成一幅幅圖象,更符合十多歲孩子的思維特點。
我在教【中文】第六冊第六課的生字,如埋:土、里、埋;糧:米、良、糧;暖:日、旁、暖,我大聲讀出這些字的結構時,學生已經猜到字的一半意思了,有的學生反應很快:知道了,知道了,脫口說出相應的荷語。
當然,並非每個生字都可以分解,可以見形想義,如一些獨體字和抽象字,實在不明白,我才用荷語解釋。學生見形想義,教師見形講義,著重漢字結構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形象地理解一個字,把囫圇吞棗變爲細細咀嚼,延長學習的過程,便增強了知識的記憶和理解。
見形想義的方法也適合閱讀和泛讀。在教學中,我發覺海外華人的孩子一般聽說能力勝過閱讀和寫作能力。每當我朗讀一篇課文時,學生能聽懂大半部分,而如果讓學生自己閱讀就只能明白小部分,這種情況在於很多字不會認或已經忘記了。如果學生習慣以形辨義,見形想義,即使閱讀時碰到不認識的字,也能根據字形猜出字的大意,這有利於閱讀理解。因爲無論漢語水平多高,閱讀時難免會碰到不認識的字,多練習見形解義,培養學生的漢字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作者:孫逸勤 荷蘭丹華文化教育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