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華讀書報 不知興起於何時,我是近三、四年才覺察得到的:題記、排比句之類,大有泛濫成災的趨勢。如果你翻翻中小學生優秀作文選,讀一些作文,再看看『名師』的點評和指導,就會發現學生作文的模式化到了何等程度。
題記(也寫作題辭),有幾個讀者會對這種附加的文字發生興趣呢?也算讀了幾十年書了,有些印象且還比較深的,無非那麼幾本,比如魯迅【彷徨】卷首的題辭了。普希金小說【上尉的女兒】扉頁上的題辭了。總之,凡有所謂題辭列於卷首者,多為長文巨製;單篇散文隨筆之屬,本來篇幅小巧,如果再碼上幾句題辭,占塊地方,未免小題大作。經典散文篇章中,還真不曾見過。
時下,學生作文可不管這些,偏偏要小題而大作。童稚小兒,少年學子,一作文都變成哲學家了,張口就是一條哲學語錄。不管它與小文有什麼關係,就為了顯示那麼一點深沉或者高雅的姿態,兔子尾巴似的短文前邊,也要寫上幾句話。順手翻開一本今年的中考滿分作文選,在【那一次,我很快樂/內疚】的文題下,一考生的題記是:『友情的天空讓我們的生活充滿快樂!』另一考生也有題記:『歲月的溪水邊,撿拾起多少苦澀的詩行。』一看正文,這些全是廢話,應立即刪去的,卻被印在書上,向廣大師生和家長推薦。讓人憂慮的是,寫有類似題記的優秀作文所佔比例居高不下,並且還在明顯攀升。例如2004年一家大社出版的【全國中考滿分作文快遞】,有題記的作文佔10%;而今年又一家大社出版的【2007年全國滿分高分作文特輯】,這個比例已升至20%!這是初中。高中呢?也不樂觀。我手頭有一本【2005年全國高考滿分作文特輯】,帶有題記的佔了14%。說作文上寫題記這勞什子,已是全國比較普遍的現象,並不為過吧?
如果說所謂『題記』,在中小學生作文裏幾乎全屬冗言廢話,起了培植矯情、助長浮誇的作用,應在刪削以至禁止之列的話;排比句的使用就要複雜多了。這種句式,儘管前幾年文壇上曾受到幾個青年文人的嘲諷,然而現代漢語的實踐表明,這個常用修辭手法確有很強的生命力,還是大有用武之地的。關鍵要看用的是不是地方,不可過度,更不可濫用。
當今,中學生作文恰恰是過度使用排比句,濫用現象嚴重。我親見一名初二學生題目叫【筆】的作文,全文500多字,開頭就是一串排比:『畫家手中的筆是多彩的,繪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生動的圖畫;作家手中的筆是……』接下去還有兩個長句,寫的是書法家的筆和音樂家的筆,這一羅列就是180多字,已近全文五分之二。下面一段才說:『在我家筆筒裏,插着四支筆,每支都有特殊的含意。』我告訴他,第一段全是多餘的話,刪掉它,從第二段開頭就挺好。他很是驚異,說那樣老師會說沒文采,自己念着也不順口,得分也低。果然,他另一篇作文【真誠無處不在】,開頭還是一段空洞無物的排比抒情,共三句,諸如『真誠宛如春日裏的清風,使大地充滿生機』云云。糟糕的是,這樣的排比在學生作文裏觸目皆是,大多在開頭或結尾使用。不知道我們的一些語文教師,何以對於濫調子排比如此鍾情。而且,不僅僅是排比句,現在已然躍升到『排比段』了!何謂『排比段』?請看今年出版的中考滿分作文選中【感受生活】一文。開頭兩行提出話題『如何感受生活?』下面,頭一段寫了陶淵明之後,另起一句說:『感受生活就是同大自然融為一體。』二段寫李白之後,又另起一句話說:『感受生活就是不斷從生活中站立起來!』三段寫完杜甫之後又是另起一句:『感受生活就是不斷征服困難!』最後,引龔自珍詩句作結。按說,這種作文結構形式雖然顯得呆板,有一些也未嘗不可。然而一經刻意提倡,即群起效仿,千人一腔,把原有的不足放大,又一種模式化八股文出爐了!
不按照讀寫規律在提高作文水平上老老實實下真功夫,一門心思投機取巧,擺花架子,在表面形式上鉚勁兒,是這種模式化作文的一大特徵。這不,花樣又來了,這兩年又悄然興起寫『後記』了。從題記到後記,這回配套成龍啦!600字到800字的作文,這一折騰,還有多少真情實感?讀讀一些名師的點評吧:『開頭用題記切入,中間運用三個小標題,結尾用後記,頗有文采。』又一名師評曰:『此文美在形式上,用了三個排比段加以反覆,節奏明快。』為什麼要學生這樣寫?一個名師說的很透徹:『能更好地吸引閱卷老師的眼球。』從這裏也可以看出作文的『套子』是怎樣形成的了吧?是個完整的『生物鏈』啊!
為什麼小學或剛上初中的孩子,他們的作文大多率性自然,文字純真,時吐奇句妙語?為什麼年級越高受作文訓練越多,越失掉真性情,也少了獨特的個人感受,卻多了一些花裏胡哨、言不由衷矯情的東西?去年,【文學報】向上海地區中學生徵文,評委們分析說:從徵文看有一種傾向,初中生比高中生文章純真摯朴,貼近生活。看來高中生讀得多練得多卻受到更多條條框框的束縛。這個分析讓我們看到:作文教學中,感情的異化和個性的畸形化,已經成為值得關注的現象。作文模式化,使學生文風遭受污染,也使成長着的小學子們思想感情、人格心靈生發着隱微的變異。
作此文,只是意在引起社會特別是教育界療救的注意。至於深入分析個中原委,決非此文容納得了的。不過,我相信,如果從教師、教學、教研,到升學考試的出題、判卷,到教輔的編輯、出版等細節問題,多找找具體原因,採取切實對策,綜合治理,這個語文教育的痼疾,是能夠治療的。(桑永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