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429|回覆: 1

[成語典故] 三更半夜

[複製連結]
中國歷史網 發表於 2019-3-9 15: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現在很多人把三更半夜才睡覺的人稱之為『夜貓子』,但你知道『三更半夜』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嗎?有什麼說法嗎?

如今的『三更半夜』一詞,是夜已經很深了或時間已經很晚了的意思。

三更半夜

三更半夜
三更半夜

但在宋代,『三更半夜』一詞卻是源於兩個人,一個是『陳三更』,陳象輿,一個是『董半夜』,董儼。

他倆都是宋太宗時的大名人。

【宋史·趙昌言傳】:

『四人者(陳象輿、胡旦、董儼、梁灝)日夕會昌言第。京師為之語曰:「陳三更,董半夜」。』

這裏是說,宋太宗時期,陳象輿、胡旦、董儼、梁灝、趙昌言等人志趣相投,形影不離,常常相聚在趙昌言的家裏談至深夜,還不忍散去。

當時人們就戲稱陳象輿為『陳三更』、董儼為『董半夜』。

古人把深夜稱為『三更』和『半夜』,還要從古人的計時習慣說起。古人對白天和黑夜的計時和稱呼都不相同,白天說成『鍾』,黑夜說成『更』或『鼓』。

這一點,我們從現在古人留下的鐘樓鼓樓上也能看得出來。

在古代,城鎮都設有鐘樓鼓樓,晨起要撞鐘報時,所以白天都稱為『幾點鐘』。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

古人把一夜分為五更,除夕夜的『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就是這個意思。

夜晚巡夜人員打擊梆子,以點數報時,所以夜晚時間就稱為『更』;有的地方是用擊鼓方式報時,所以夜晚的時間還稱為『鼓』。

所謂的『幾更天』或者『幾鼓天』都是這個意思。我們常說的『晨鐘暮鼓』也是源自這裏。

【紅樓夢】在大觀園裏過元宵節那一章中說:

『天未二鼓,戲演的是【八義】中【觀燈】八出;

三更時,賈母聽罷女先生的【鳳求鸞】;

四更時,鳳姐兒的笑話也講完了,元宵節終於「聾子放炮仗——散了」。』

這就是『更』、『鼓』用得最為明顯的例子。

古人的一更相當於現在的19點到21點;二更是21點到23點;三更是23點到凌晨1點;四更是1點到3點;五更是3點到5點。

三更為子時,正是半夜時分,也是夜間最為寒冷的時候。

所以賈母這時說『怪道寒浸浸的起來』。賈府的元宵節鬧到『四更』,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凌晨三點左右,可見賈府的元宵節是非常熱鬧的。

『三更半夜』能成為人們的一個常用俗語,還不得不提宋朝的夜生活。

宋朝的夜生活對比前朝各代而言,是相當自由和開放。

夜市鬧到『三更半夜』在唐朝是根本行不通。因為在唐朝,城市生活是實行宵禁的。

唐朝的【宮衛令】規定,每天晚上衙門的漏刻『晝刻』已盡,就擂響六百下『閉門鼓』;每天早上五更三點後,就擂響四百下『開門鼓』。

凡是在『閉門鼓』後、『開門鼓』前在城裏大街上無故行走的,就觸犯『犯夜』律令,要笞打二十下。

到宋朝初年,這些律令就全部廢止了,宵禁也被完全解除,宋人可以通宵達旦地過自己喜歡的夜生活了。

『梁園歌舞足風流,美酒如刀解斷愁。憶得少年多樂事,夜深燈火上樊樓』。

這些都為『三更半夜』一詞的誕生創造了良好的客觀條件。

還有,我們現在把時間說成是『幾點鐘』的『點』,也是來源於古代的『更』。為了把時間分得更細些,古人又把一更分為五個『點』,一『點』約等於現在的24分鐘。

當然,這個『點』不是『小』的意思,這裏的『點』是古代的一種樂器。

形狀就像小銅鐘,中間凸起,兩邊有孔,更夫用繩子穿到孔裏把『點』系在手上,報時的時候用手打『點』就可以了,時間久了,『點』也就成了一種計時單位。

現在說『打點』一詞也是來自這裏。

由以上我們可以看出,每一個漢語成語的產生,都有其自己的歷史背景。沒有宋代經濟的繁榮,沒有宋代夜生活的開放,也就沒有『三更半夜』的今天。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4 06:0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無中情 發表於 2025-4-23 19:38 | 顯示全部樓層
【"三更半夜"源流考釋及其文化意蘊探微】

"三更半夜"作為漢語常用俗語,其形成過程蘊含着豐富的計時制度演變史與社會文化變遷史。考其源流,實為多重文化因素層累而成。

一、計時制度之本源
古人將晝夜劃分為"鍾""更"兩套系統,此乃農耕文明"敬授民時"傳統的制度體現。據【漢舊儀】載,漢代已確立"晝漏盡則鳴鐘,夜漏盡則鼓鳴"的報時制度。唐代實行嚴格的宵禁制度,【唐律疏議】規定:"諸犯夜者,笞二十",故夜間活動受到嚴格限制。宋代取消宵禁後,城市夜生活始得繁榮,【東京夢華錄】記載汴京"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為"三更半夜"的世俗化提供了社會基礎。

二、典故人物之由來
【宋史·趙昌言傳】所載"陳三更,董半夜"的典故,實為宋代士人夜間雅集風氣的縮影。陳象輿等五人"日夕會昌言第"的記載,折射出北宋初期文人士大夫突破傳統作息、夜間論學的風尚。這種將時間概念人格化的命名方式,恰是漢語"以人喻時"修辭傳統的典型表現。

三、文學意象之流變
【紅樓夢】第五十四回對更鼓的運用,展現了清代貴族社會的夜間生活圖景。值得注意的是,賈府元宵活動持續至四更(凌晨三點),這種"晝夜顛倒"的狂歡,實為對傳統農業社會"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節律的反叛。而"三更"作為子夜時分的專稱,因其處於陰陽交替的特殊時刻,在【黃帝內經】等典籍中就被視為需要特別靜養的時段。

四、文化意蘊之嬗變
從唐代"六街鼓絕行人歇"到宋代"酒樓歌館連天曉","三更半夜"的語義演變實為城市商業文化發展的語言化石。明代【五雜俎】云:"宋時京城夜禁甚嚴,至仁宗時始弛",這種制度變革使得夜間活動從違規行為轉變為合法娛樂,最終促使"三更半夜"完成由具體時段向模糊時間概念的轉化。

要之,"三更半夜"一詞的演變軌跡,既承載着中國古代計時科技的智慧結晶,又記錄着社會生活的歷史變遷,更蘊含着文人雅士的文化創造,堪稱漢語詞彙層累構成的典型範例。今人使用此語時,實與千百年前的更鼓聲、夜話聲形成了跨越時空的文化共鳴。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庚辰月丙寅日|黃帝4722年三月三十日亥時| 2025/4/27/週日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