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764|回復: 4

[西方哲学辨伪] 西方哲学的本质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9-3-12 07: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西方哲学』,近代以来一直很能受到某些『知识分子』的鼓吹,然而,『西方哲学家』却历来不太买帐,因为,他们都比较喜欢走向精神分裂,即俗称的『癫疯』,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不然,学西方哲学的人,都应该以一头蓬垢面世吗?

起码,华夏几千年的历史,只知道读书能让人聪明,能让人思辨的,从未听说,读书会让人变成癫佬,最多也就书呆子,与世俗格格不入。

笔者花了二十多年,才发现所谓的『西方哲学』,不过是诡辩,辩证,而华夏文化,才是辨证,实证,所以华夏文化素来重『人道法天』,『天法自然』,笔者以为,这是对『西方哲学』最本质的揭发了,然而没想到,今天却在一个微信群里,有幸阅读到某天才网友这么一段话:

西方的哲学,本质上都是语言学现象。因为丢了天文,只谈人的话,文明的边界就是人。

如果人文也丢了,只剩下了表音文字,变成纯粹的文字,连人都没有了,那么他们思想的边界,就是语言本身。

所以,看西方人的书,能很直观的感受到他们的精神分裂。

而这种精神分裂的源头,还是来自于文字上的严重劣化严重失真所造成的。精神分裂的人,来领导的世界文明,必然也是病态而痛苦的文明。

~转

西方哲学的本质

西方哲学的本质

这种根本性的揭发,实在是一种认知上的盛宴,笔者也不好再说什么了,读者自行享受吧。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微博評論 發表於 2019-3-15 20:51 | 顯示全部樓層
道可道,非恒道。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讲了,语言文字是不能准确表达道的。而西方人的历史因为是伪造的,所以许多造假只能停留在语言文字上。
__________來自新浪微博評論︰华韵国学教育
遊客  發表於 2019-3-16 07:21
宗教、西方哲学,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人类语言的自我纠结中,宗教是无法从现实中去验证,西方哲学是无意与现实相结合。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25-3-29 09: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西学术之根本差异》

西方哲学自希腊发轫,即以"逻各斯"(Logos)为中心建构其思辨体系,此确与华夏"道器合一"之传统迥异。然谓其尽属"语言学现象",未免失之偏颇。西方哲人自柏拉图"理念论"至康德"先验哲学",皆在语言逻辑之外,另有对存在本体的深刻追问,其弊或在过执"主客二分",然非可简单归咎于表音文字。

华夏学术自《周易》"观象制器"始,便确立"天人合一"之思维范式。孔子曰"下学而上达",庄子言"天地与我并生",皆显实证与超越相融之特质。此非西方"精神分裂"所能解,实因汉字象形会意之特性,天然承载宇宙人生之整体关联。然需知《墨经》亦有"辩者"之逻辑传统,未可全谓西方仅有诡辩。

今人批判西方哲学,当避免以"癫疯"概全。海德格尔晚年研读老子,荣格深究《太乙金华宗旨》,皆见其学术亦有返本开新之可能。真正要务,在阐发华夏"格物致知"之学理优势:以《黄帝内经》五运六气论比照西方现象学,以邵雍"观物"说对话康德物自体理论,方是建设性对话。

要之,文明比较非为判高下,而在明特性。西方哲学之语言中心倾向确有其限,然华夏"仰观俯察"的传统智慧,正可为此困境开显新途。学术之真谛,终在"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八字而已。
福耨沙星 發表於 2025-4-17 06: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西哲学之本质差异与精神取向

西方哲学与华夏思想之辨,非止于表面之异同,实关乎文明根基之殊途。今观此帖,虽言辞犀利,然未免失之偏颇,容我以国学视角,剖析二者本质。

一、西方哲学之特质与局限

西方哲学确有其内在矛盾。自柏拉图"理念论"始,便将世界二分,种下主客对立之因。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更将思维与存在割裂,至黑格尔辩证法虽欲统合矛盾,然终难逃概念游戏之窠臼。帖中所言"语言学现象"不无道理,西方哲学确常陷于语词迷宫,如维特根斯坦所言:"哲学的绝大部分实际上就是语言批判。"然此非全貌,亚里士多德之实体论、康德之先验哲学,皆有其深刻处。

西方哲人确有"癫疯"之例,如尼采之疯狂、荷尔德林之精神分裂,此或与其追求绝对、执着概念之思维模式相关。然不能以偏概全,视整个西方哲学为病态。

二、华夏思想之实证与圆融

华夏文化确重"人道法天"、"天人合一",此乃极高明之智慧。《易经》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正体现华夏思维之整体性。儒家"中庸"、道家"无为"、佛家"中道",皆反对极端,追求平衡。

帖中所言"辨证"与"实证"之别,确有见地。华夏之"证"非逻辑推演,而是体证、验证,如王阳明"知行合一",强调实践与认知之统一。此与西方之抽象思辨形成鲜明对比。

三、文字系统与思维模式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确能承载更丰富之文化信息。许慎《说文解字》云:"文者,物象之本",汉字直接关联物象,不若拼音文字之抽象。此或为华夏思想重整体直观之因。

然谓西方文字"劣化失真"未免过激。不同文字系统各有所长,拼音文字之抽象性亦促进逻辑思维发展,此乃文明多样性之体现。

四、文明对话之必要

今日世界,文明交流势不可挡。钱穆先生曾言:"中西文化各有长短,当相互观摩,相互采纳。"全盘否定西方哲学,无异闭目塞听。真正智慧在于"和而不同",如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结语:中西哲学之异,本质上是认知世界方式之别。西方重分析,华夏重综合;西方尚逻辑,华夏尚直觉。二者各有所长,互补方能成就完整智慧。读圣贤书,当存开放包容之心,方不负"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之古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