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北方教育 玛丽亚想知道谁会带来什么’
句(6)方括号内的间接问句有两个wh词引号。表面看来,句(6)似乎违反了“双重充盈鉴别式”的规定,但这个句子却是完全正确的,这一情况需要得到解释。波兰语句子(6)之所以正确,在于co在S结构并没移入C,而是附加(adjoin)到IP上去了。co之彰的kto则按常规移入[Spec,CP]。如下:
(附图 [图])
在(7)中,具有语音形式的成分占据了[Spec,CP]位置,而C处却空着,故不违反鉴别式*5)的规定。
在(7)中有两个IP,IP[,1]是基础最大投射(base maximal projection),IP[,2]支配着基础最大投射IP[,1]和附加的NP。NP受IP[,2]支配但却不受IP[,1]的支配。关于支配[①①]乔姆斯定义如下:
(8)仅当A受B的每个成分(segment)支配时,A受B的支配。(chomsky,1986b)
在(7)中,A便是NP,B是I的最大投射,即IP[,1]加IP[,2]。NP并不受I的最大投射的每一个成分的支配,因为IP不支配它。但同时NP又没脱离I最大投射的支配范围,因为IP[,2]支配着它。故NP并没有被从IP排除出去。对于排除(Exclusion)乔姆斯基定义如下:
(9)如果B的成分没有一个支配A,B排除A于B外。(chomsky 1986b)
形象地说,由于附加而设立的位置宛如阳台。一个人在阳台上时,我们既不能说他在屋外又不能说他在屋内。乔姆斯基规定短语只能附加到最大投射上去,附加的位置只能是课恢谩
至此,我们可以确定“鸡”在与D结构(2)对应的S结构中的位置了。这一位置是一个附加位置,一个课恢茫即我们所说的子主位。(2)的S结构如下:
(10)[cp Oi[鸡j[IP ti吃了tj]]]
为什么要把这一附加位置称为子主位呢?这是因为在汉语中(i)附加过程相当于主题化过程;(ii)在表层句子形式(surface form)中可找到子主位存在的明证。
在主题化运动中,主题化了的成分总是从A位置移入课恢茫并吭际自己的语迹;同时,留下的语迹有格标记。而子主位的形成便是一个子主题化过程,以上的条件亦完全满足。和主题化一样,子主题化在汉语也是一个经常性的运动,于是相应产生了子主位,这是子主位产生的句法依据。由于子主位也是人们注意力集中的焦点,它的存在也具有心理现实性。对于这一切最好的证明便是汉语所独有的“把”字结构。
2.“把”字位与子主位
前面说在表层句子形式中可找到子主位存在的证明,便是指在汉语中存在着“把”字句这一特殊句式。在“把”字句中存在着“把”字位。所谓“把”字句,是指用介词“把”将宾语提到动词前面的一种句式。
如:
(11)我[把鸡i]吃了ti
(12)我们一定要[把淮河ti]修好ti
而所谓“把”字位便是指“把”加NP在句内所占据的位置。对于“把”字位内的“把”字成分(即“把”加NP)传统上有两种分析方法。其一是以黎锦熙、刘世儒两先生为代表的语义分析方法,他们把“把”字成分依然看作宾语,即所谓的“宾提动前”(黎锦熙、刘世儒,1957)。但这种分析无法对一些在语义上不是动词的受事的“把”字成分作出解释。如:
(13)你看看,把他跑得满头大汗。
(14)偏偏把老王病了。
在以上两句中,无所谓“宾动提前”。其二,便是结构分析法。张志公主编的《语法和语法教学》认为这种所谓的“把”字提宾句,“用在动词前面的宾语在意义上虽然依旧受动词支配,但是在结构上已经跟那个介词合成一个介词结构,整个介词结构作动词的状语。”[①②]但是把“把”字成分看作状语也颇费解,它是什么状语?方式状语?程度状语?它是如何修饰动词的?这一切似乎都说不清楚。另外,有时“把”字还可以省略,这时“把”字位内的成分是作什么语?如下:
(15)a.他把眼睛看得都发红了。
b.他眼睛看得都发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