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北方教育 歧義句的語義有如下特徵:任一個語句組(A或B組)中引入另一組所含異己語句的否定式後,非但不會出現矛盾,反而能組合成更為完整、更為明確的語義。
如A組S2的否定式為『哥哥不是剛剛返回北京』,試將其引入B組:
B―S1:小王有個哥哥。
B―S2:小王剛剛返回北京。
A―S2哥哥不是剛剛返回北京。
B―S3:我們見到了哥哥。
新組成的這組語句,不但可以進行組合,組合後反而避免了歧義現象。
同理,B組中S2的否定式引入A組是如此。
3.重複句
一個語句蘊涵着語義同一的語句,此句為重複句。
源語句S:處女之作【淚痕】是小李發表的第一部作品。
蘊涵語句:
S1:小李寫了一部【淚痕】。
S2:【淚痕】是處女之作。
S3:【淚痕】是發表的第一部作品。
顯然,S2與S3的語義是同一的。
重複句大都是由於句中含有語義同一的語詞所造成,如『處女之作』與『第一部作品』。
這裏說的『同一』是指語義同一,即概念同一,並非語詞形式同一,形式同一,語義未必同一。
源語句S:那個老運動員很老。
蘊涵語句:
S1:那是個運動員。
S2:他是老運動員。
S3:他很老。
這組蘊涵語句中,S2與S3都用了『老』這一語詞,但語義並不同一。S2中的『老』是時間久長,S3中的『老』是年歲高邁,因此源語句S不為重複句。
4.矛盾句
一個語句蘊涵着語義不可共存的語句,此句為矛盾句。
源語句S:在悠久的歷史發展中,我國歷來是統一的,分裂只是暫時的。
蘊涵語句:
S1: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
S2:我國歷來是統一的。
S3:我國曾有過分裂。
顯然,S2(歷來是統一的)與S3(並非歷來是統一的)是不可共存的。
『悖論』是一種特殊的矛盾句。此類語句包含有『預設語義』,『預設』的語義與『顯現』的語義形成自我否定,因此『悖論』的矛盾語義是極其隱含的,運用解釋蘊涵進行分析可以將其揭示出來。
源語句S:真實的判斷是不存在的。
蘊涵語句:
S1:真實判斷不存在。
S2:存在着一個真實判斷(該判斷)。
S2是言者默認的預設語義,S1是語句所顯現的語義,兩者不可共存。
五、語義比較
通過對不同語句的語義進行對比分析,以認定它們之間的語義關係,為語義比較。
大量的語句都是各自獨立的,它們的語義之間不存在任何關係,這些語句可稱為『獨立句』,這裏不予討論。
語句間的語義關係區分,有同義關係、矛盾關係、對立關係等。
1.同義關係
兩個語句所蘊涵的語句完全相同,這兩個語句為同義關係。
同義關系所傳遞的信息是等量的。
源語句:
A―S:中國隊又一次榮獲冠軍。
B―S:中國隊再次奪魁。
C―S:中國隊衛冕成功。
上列三個語句都蘊涵着下列語句:
S1:中國隊曾獲得第一。
S2:中國隊本次又獲第一。
此類同義關係的形成原因是含有同義語詞,因此它們的表層結構也大都無異,這是『同構』的同義關係。
同義關係大都不是同構的,比如由核心句經『移動轉換』而生成的轉換句,表層結構就是不同的。
源語句:
A―S:秦國滅了趙國。
B―S:秦國把趙國滅了。
C―S:趙國被秦國滅了。
蘊涵語句:
S1:秦國曾與趙國交戰。
S2:秦國勝利了。
S3:趙國失敗了。
S4:趙國已不存在。
由『省略轉換』生成的轉換句,不但表層結構縮減,語義也有所省略,蘊涵語句的語義有了差異,不能認為是同義關係。
源語句:
A―S:趙國被秦國滅了。
B―S:趙國被滅了。
語句B―S並不蘊涵S1、S2兩個語義,信息量減少了,A―S與B―S不是同義關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