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24|回覆: 0

[漢語詞典] 易誤解文史常識匯總(2)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0-7-26 11: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解放日報】
『刀筆吏』是什麼人  
曾經在【大河報】上看過一篇文章,作者講述了『刀筆吏』的由來,闡述得很好,但是卻忽略了『刀筆吏』的特殊用法。因為,在古代人們還往往將訟師幕僚稱作『刀筆吏』,顧名思義就是謂其深諳法律之規則,文筆犀利,用筆如刀。『刀筆吏』如刀之筆的操縱,往往使許多案件乾坤陡轉,或無中生有,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清稗類鈔】『獄訟類』有數篇關於刀筆吏的記載,從中我們可以窺見其刀筆之鋒芒。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蘇州有位名叫陳社甫的訟師,善寫狀子。他的同鄉王某曾借錢給一個寡婦,但是寡婦好久沒有還錢,王某就數落了她一頓。寡婦十分羞愧,回到家裏後越想越不是味,於是在雨夜來到王家門口上吊自殺。陳社甫聽了王某的敘說後,索取五百兩銀子;並讓王某給寡婦換雙乾淨鞋,然後寫了一張狀紙,其中有這麼一句:『八尺門高,一女焉能獨縊;三更雨甚,雙足何以無泥?』意思是說,一個弱女子,如何能一個人在那麼高的地方自盡?更何況,夜裏本來下着雨,為何這個女子的鞋子上卻沒有泥巴?當地官員看後,覺得狀紙中所說的事情根本不可能,於是僅僅判王某買副棺材了事。  
刀筆吏的刀筆之功不僅在於其文筆之犀利,更是在於其對於事情的解析有過人之處,『刀筆吏』的此種作用在相互傾軋的官場發揮得更是淋漓盡致。雖然也有一些刀筆吏既能堅守自己道德底線又通曉律例,但是更多的刀筆吏為了謀求勝訴及一字千金的效果又不惜教唆當事人弄虛作假、偽造證據,所以『刀筆吏』的名聲並不是很好。  
『長袖善舞』不跳舞  
水袖是演員戲服衣袖前端的白色部分,原是代表古人襯衣的衣袖。一般戲曲服裝上的水袖,長度僅為五十多厘米。作為主要表演手段時所運用的,是特製的長袖,一般長約一米,寬六十餘厘米。在欣賞戲劇時,往往看到演員們常運用以大幅度的形體動作,配合着沖袖、甩袖、翻袖、轉袖等功法,完成了一個個高難度的技巧表演,藉以表達憤怒、忙亂和激動等不同的感情。在戲曲中的許多劇種裏,不管是京劇、豫劇、越劇等等,演員水袖功夫如何,往往代表着其表演水平。  
但是,我們絕不能把戲曲演員精湛的水袖表演稱之為『長袖善舞』。  
『長袖善舞』一詞語出【韓非子・五蠹】,原句為『長袖善舞,多錢善賈』。意思是說,袖子長,有利於起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後形容有財勢會耍手腕的人,善於鑽營,會走門路。司馬遷在【史記】中,寫范雎、蔡澤兩人的傳記時曾引用過這個詞語。  
因為兩人都是極有口才、能言善論的說客,所以他們取得了秦王的信任。在戰國時代,辯士並不少,但像這兩人一樣能相繼取得秦的信任而為卿、相的也不多見。所以,司馬遷評論道,韓非子說的『長袖善舞,多錢善賈』,確是有理!意思是說,范雎和蔡澤兩人就像舞蹈者有更美的舞衣、經商者有更多的本錢一樣,他們有比別人更強的辯才。對這兩人施展手段因而吃得開的行為有所諷刺。  
而在一些報刊上,很多文章運用『長袖善舞』,都忽略了其中包含的貶義。比如:『問題是,縱使石油外交長袖善舞,在諸多地區取得合作開發等方面的突破,在國際石油政治的擠壓之下總量也依然有限。』(【21世紀經濟報道】2004年10月13日)另外還有『貨幣政策如何長袖善舞』等標題,都是誤用。  
『捉刀』『捉筆』意不同  
現實生活中,時常有人為了考試能順利通過,就找人替考。這種現象是嚴重的作弊行為,當然會引起大眾批評。有人評論:『自己考不過,就找別人捉筆,實在可恥!』批評得很對,但是,這裏的『捉筆』卻用錯了,這是不清楚『捉刀』和『捉筆』的意思,把兩者弄混了。  
『捉刀』一詞出自【世說新語・容止】。說的是曹操有個名叫崔琰的武官,字季,長得儀表堂堂,胸前長鬚飄飄,更顯威武不凡,連曹操都常認為自己相貌遠不如他。有一次,匈奴派來的使者要見曹操。曹操為了讓外國使者見而敬畏,就叫崔琰冒充他代為接見。接見時,崔琰穿戴魏王的衣帽,比平時更有精神。曹操自己卻持着刀,畢恭畢敬地站在崔琰的坐榻旁,扮作侍衛,一旁觀察匈奴使者。接見過後,曹操想知道匈奴使者的反應,便派人去暗暗打聽。使者說:『魏王固然儀表出眾,可是那個床頭捉刀人,看來倒真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這個故事後經演變,人們便稱代人作文為『捉刀』。如請人代寫文章,就叫『請人捉刀』;而替人作文的人,叫『捉刀人』。  
而『捉筆』一詞就很常見了。『捉』即『握住』、『拿住』之意;『捉筆』的意思就是提筆、執筆了,並沒有『替別人寫作』的意思。(如果要想表達找人替寫文章的話,可以改為『找人捉筆』。)例如:『崔永元:匆匆走上長征路,捉筆題詞頻出錯。』再如:『美國國會法律顧問辦公室是眾議院起草議案的重要工作機構,擔負着眾議院絕大部分議案的起草工作,因而被稱為「議案的捉筆人」。』  
這兩個詞其實很好區分,只要記住『捉刀』有『替』的意思,而『捉筆』則沒有此意,就可以了。  
呆若木雞高境界  
要是形容一個人有些呆頭呆腦、痴傻發愣的樣子,人們往往會用『呆若木雞』這個貶義詞。然而,『呆若木雞』最初的含義和現在的用法沒有絲毫關係,反倒是一個褒義詞。  
『呆若木雞』出自【莊子・達生篇】,原本是個寓言。故事講的是,因為周宣王愛好鬥雞,一個叫紀子的人就專門為周宣王訓練鬥雞。過了十天,周宣王問紀子是否訓練好了,紀子回答說還沒有,這隻雞表面看起來氣勢洶洶的,其實沒有什麼底氣。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再次詢問,紀子說還不行,因為它一看到別的雞的影子,馬上就緊張起來,說明還有好鬥的心理。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忍耐不住,再次去問,但還是不行,因為紀子認為這隻雞還有些目光炯炯,氣勢未消。這樣又過了十天,紀子終於說差不多了,它已經有些呆頭呆腦、不動聲色,看上去就像木頭雞一樣,說明它已經進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宣王就把這隻雞放進鬥雞場。別的雞一看到這隻『呆若木雞』的鬥雞,掉頭就逃。  
『呆若木雞』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實際上卻有很強的戰鬥力,貌似木頭的鬥雞根本不必出擊,就令其他的鬥雞望風而逃。可見,鬥雞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雞』。  
莊子這則寓言很有趣,同時也表達了深刻的哲理,讓人不由得想到古人所說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 (郭燦金 張召鵬)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