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國家歷史
本文摘自【先鋒國家歷史】2008年第19期
分子人類學關於東亞人群DNA的研究,給了語言學家們莫大的啟示,這也許爲破解漢語起源之謎提供更多的線索。
漢語從哪裡來?一直是個謎團
17世紀,一名叫作韋伯的學者寫道,『漢語是伊甸園中所講的最初語言。』 而另一位想像力豐富的學者乾脆說,漢語是『被稱爲中國的那個偉大國家的某位聖賢一下子發明出來的,其目的是爲了居住在周圍的不同民族的人群之間能夠用這種語言進行口頭交際。』
實際上,在中國人內部,這樣富有想像力的說法也同樣代代相傳。直到最近100多年,由於現代語言學的興起,漢語才被用來和其他語言類比分析,但有關漢語起源的種種假設卻總是撲朔迷離。而近年來,分子人類學者們有關東亞人群遷徙的分析,似乎正在接近這個謎底的答案。
語言的足跡
1600年,一艘荷蘭商船路經馬達加斯加前往印尼。在經過了數月的航行後,他們到達了目的地,令船員們感到意外的是,他們發現,雖然相聚遙遠,但當地的馬來語與他們途經的馬達加斯加的土著語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難道在大航海時代開始之前,這些分布在各個海島上的人群就早已橫渡大洋,穿梭在廣袤的海域中了嗎?難道這些相隔萬里的海島居民竟然是比自己更加能幹的航海者?水手們百思不得其解。
水手們並不知道,自己無意中的這個發現,竟然觸碰到了語言的核心秘密。400年來,一代一代的語言學家追隨著這個秘密,開始了偉大的發現歷程。
1786年,英國的瓊斯爵士通過對比研究關注到:義大利語、凱爾特語、日耳曼語以及波羅的語、斯拉夫語,與遠在亞洲的印度雅利安語有某種程度上的相似之處,會不會這些語言有同一個源頭?他提出了自己大膽的假設――這些廣泛分布在歐洲和印度的語言有一個共同的祖先,這個假說被稱爲『印歐語系假說』。
瓊斯的假設,讓語言學家們開始嘗試著對比、分析這些有著共同關係的語言之間的親疏遠近。1861年,德國語言學者施萊歇爾在達爾文的進化論的啟發下,推導出語言也有著類似生物進化的過程,並給印歐語系畫出了一棵『譜系樹』,在這棵語言的譜系樹上,原始的『印歐語』處於最底端,是『樹幹』,這個樹幹分出兩個『樹枝』,一枝是『斯拉夫-日耳曼語支』,另一枝是『雅利安-希臘-義大利-凱爾特語支』,這兩個『樹枝』再分別分出眾多『小樹杈』,如日耳曼語、立陶宛語、斯拉夫語、凱爾特語、義大利語、希臘語、伊朗語等等語言。
儘管施萊歇爾推導的這棵『印歐語系大樹』並不完全精確,但他的方法立刻成爲語言學家們觀察這個紛繁複雜世界的利器。他們反過來去研究印歐語系之外的語言。
1600年那些荷蘭水手們的疑惑,也得到了部分的解答。在北到台灣島,南到紐西蘭,西到馬達加斯加,東達復活節島,橫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廣袤海域上,的確存在一種共同淵源的海島語系,儘管這種覆蓋2億人口,有著959種語言的語系內部形態千差萬別,但它們卻有著明確的同源關係,學者們將之稱爲『南島語系』。在歐洲人進行海外殖民擴張之前,『南島語』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語系。
那麼古老而神秘的漢語是否也遵循這樣的規律――同樣是另外一種更加古老的語言分化而來,還是像學者們最初想像的那樣,是由中國的某位聖賢獨立創製而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