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15|回覆: 0

[漢語詞典] 古漢語副詞的來源

[複製鏈接]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09-9-9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提要本文通過古漢語的具體實例考察古漢語單音副詞由實詞虛化的過程及複合副詞的構成。對『先秦―漢―唐』三個時段的副詞做了分類統計,從中可以看出單音副詞和複合副詞的消長。   副詞是古漢語虛詞中數量最多、包括範圍最廣、最為複雜的一類詞。正如呂叔湘先生所說:『副詞內部需要分類,可是不容易分得乾淨利索,因為副詞本來就是個大雜燴。』〔1〕呂先生的這一論述道出了副詞本身的複雜性。同時也可看出語法學界對副詞所應包括的範圍尚無共識,需要進一步研究。在沒有定論的情況下,我們把下麵條件作為確定副詞的標準:能修飾動詞、形容詞、名詞性謂語,在句中作狀語或補語的單音虛詞或複合虛詞。本文根據上述標準,較為全面地搜集了古漢語的單音副詞552個和複合副詞480個,並且以這些材料為分析對象,重點考察古漢語單音副詞的來源及複合副詞的構成。
  就虛詞來說,除了象聲詞、語氣詞、感嘆詞等少數詞類外,其他幾個詞類大都是從實詞虛化而來的。本文所探討的副詞來源問題,實際上也就是想要了解副詞的虛化過程,同時也為探索虛詞發展的規律提供一些有益的依據。
  一實詞虛化是單音副詞的主要來源
  1.1 由實詞本義直接引申虛化為副詞。〔2〕主要指由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等直接虛化為副詞。
  1.1.1 名詞→副詞(箭頭前面的是本義,後面的是引申義。下同)
  早:早晨→很早、儘早、早點兒
  (1)魏其與其夫人益市牛酒,夜灑掃,早帳具至旦。平明,令門下候伺。(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2)延伯膽略不群,威名早著,為國展力,二十餘年。(洛陽伽藍記・洛陽大市)
  首:頭→首先、開始
  (3)無私劍之捍,以斬首為勇。(韓非子・五蠹)
  (4)初,吳王首反,並將楚兵,連齊、趙。(漢書・荊燕吳傳)
  原:源泉、水源→本來、原來
  (5)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左傳・昭公九年)
  (6)夫文章者,原出五經。(顏氏家訓・文章)
  『早』、『首』、『原』,其本義都是名詞;但用於動詞之前,它們的本義就都有所變化。『早』的本義只指『早晨』這一時段,例(1)中的『早』與『夜』、『旦』、『平明』對舉,最能反映出它原來的詞義。而例(2)中的『早』並非指『早晨』這一時段,而是『很早』或『較早』的意思。『首』和『原』的情形也都如此。『原』字比較明顯,不贅述。『首』由『頭』義引申虛化為副詞是可以理解的。【說文】:
  『首,古文@①也。』、『@①,頭也。』認為『首』和『@①』是古今字,是『頭』的意思。人初生頭先出,故可引申為『首先』、『開始』之義。【方言】:『人之初生謂之首。』〔3〕這已經把『首』字的引申由來說得十分清楚了。
  1.1.2 動詞→副詞
  滋:增益→越發、更加
  (7)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左傳・隱公元年)
  (8)是以竇太后滋不說。(漢書・田fén@②傳)
  立:站立、豎立→立即、馬上
  (9)東郭牙中門而立。(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10)劉子駿聞吾言,乃立稱善焉。(新論・述策)
  濫:泛濫→肆意、隨意。
  (11)其水陽焊不耗,陰霖不濫,無能測其淵深也。(水經注・濕水)
  (12)先帝遺詔,不許濫誅骨肉。(資治通鑑・陳紀・宣帝太建十年)
  『滋』由『增益』的『加多』義引申虛化為『越發』、『更加』,『濫』由『泛濫』的『恣肆』義引申虛化為『肆意』、『隨意』,都是很自然的。那麼,『立』是怎樣由『站立、豎立』義引申虛化為『立即、馬上』的呢?這和漢語時間詞的表示方法有直接的關係。漢語時間詞的表示方法有許多種,其中有一種是由動作來表示的,如『轉瞬之間』、『俯仰之間』、『旋踵即逝』等。『立』的『立即、馬上』義,實際上是由『稍立片刻』引申虛化而來的。這一虛化過程從下面的例句里可以看出些痕跡:
  (13)秦、韓為一國,魏之亡可立而須也。(戰國策・魏策一)
  此例在『立』與『須』之間有一『而』字,從中可以看出『立』仍具有動詞的特性,如這個『而』字脫落,那就與上面例(10)的用法一樣了,也就是說,『立』就由動詞轉變為副詞了。
  1.1.3 形容詞→副詞
  誠:真誠、真實→確實、的確
  (14)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荀子・不苟)
  (15)子誠能為寡人為之,寡人盡聽子矣。(呂氏春秋・樂成)
  劣:弱、少→僅僅、剛剛
  (16)惜洪力劣,不能推刃為天下報仇,何謂服乎!(三國志・魏書・臧洪傳)
  (17)釋鞍就穴直上,可百餘仞,石路逶迤,劣通單步。(水經注・渭水)
  酷:(酒味)濃厚→極、甚
  (18)流水麴塵,艷陽酷酒,畫舸游情如霧。(詞綜・吳文英:西子妝)
  (19)看淵明風流,酷似臥龍諸葛。(稼軒長短句・賀新郎)
  『誠』當它作為形容詞時,是對事物的一種描摹;而當它作為副詞時,則是對事物的確認。但二者之間也有其共通之處,這就是都具備『真』、『實』的意義,這一共通的語義正是『誠』能從形容詞轉化為副詞的紐帶。『劣』有『弱、少』義,當它轉化為副詞以後,仍存有這一語義;但已經不是對事物的形容,而是對動作行為的限定。至於『酷』從其形容詞『濃厚』義轉化為副詞『極、甚』義,則不需要更多的解釋。
  1.1.4 數詞→副詞
  一:基數名→完全、全都
  (20)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孫子兵法・九地)
  (21)天子大說,賜南越大臣印綬,一用漢法。(漢書・終軍傳)
  三:基數名→再三、多次
  (2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23)魯哀公問舜於孔子,孔子不對。三問,不對。(荀子・哀公)
  萬:基數名→絕對、極
  (24)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史記・秦始皇本紀)
  (25)播州非人所居,而夢得親在堂,吾不忍夢得之窮,無辭以白其大人,且萬無母子俱往理。(韓昌黎文集・柳子厚墓志銘)
  數詞能夠虛化為副詞的只有極少數的幾個,而且與人們對『數』的認識有極大的關係。『一』在我國古代哲學中向來指事物的本源,事物的統一體。【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裡指的就是『一』為萬物的總體。所以『一』從數詞虛化為『完全、全都』義就是很自然的了。『三』在古漢語中表示『多次』,是約定俗成的用法。我國古代把『三』看作少量數段的多數。【後漢書・袁紹傳】李賢註:『三者,數之小終,言深也。』汪中【述學・釋三九上】:『因而生人之措辭,凡一二所不能盡者,則約之三,以見其多。』『萬』虛化為『絕對、極』,和『萬』數之大有密切關係,這是顯而易見的。
  1.2 由實詞間接引申虛化而來
  1.2.1 實詞由其本義先引申出新義,這個新義並不改變原詞性,然後再引申虛化為副詞。
  1.2.1.1 名詞→名詞→副詞
  本:草木的根→根基、根源→本來、原來
  (26)是以@③廣以平,則不喪本莖。(呂氏春秋・辯土)
  (27)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於物也。(史記・樂書)
  (28)若束xiū@④以上諸士大夫征見古今者,知帝王所都本無定處,無所與疑。(陳書・周弘正傳)
  例(26)的『本』是其本義,指草木的根。『本』並不是由『草木的根』直接引申虛化為副詞的,而是先引申為『根基、根源』義,如例(27);由此再引申虛化為『本來、原來』義,如例(28)。作為本義,『本』僅指植物的『根』,當它引申為『根基、根源』時,其所指就已超出植物的範圍,而泛指一切事物了。儘管這一引申義與其本義有所不同,但其詞性卻沒有變化,仍然是名詞。『根基、根源』義是『本』從本義向副詞義虛化的過渡段;有了這個過渡段才促成它進一步向副詞『本來、原來』義虛化。
  極:房屋的棟梁→頂點→甚、最
  (29)茂初在廣漢,夢坐大殿,極上有三穗禾,茂跳取之。(後漢書・蔡茂傳)
  (30)簡文云:『不知便可登峰造極不?』(世說新語・文學)
  (31)季冬極寒,伏惟僕射尊體動止萬福。(韓昌黎文集・答魏博田僕射書)
  例(29)是『極』的本義,指房屋的棟梁。因為棟梁在房屋的上端,故可由確指的『棟梁』引申為泛指的『頂點』,如例(30)。由『頂點』義進一步引申,虛化為表程度的『甚、最』義,如例(31)。
  日:太陽→白天、一天→日益、日漸
  (32)己巳,日有食之。(春秋・隱公三年)
  (33)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論語・為政)
  (34)故農戰之民日寡,而游食者愈眾。(商君書・君臣)
  因為有『太陽』才能稱得上『白天』,這是『日』由『太陽』義引申出『白天』義的重要因素;因為自然界的規律是日復一日,所以才有可能虛化為『日益、日漸』。例(34)中的『日寡』和『愈眾』對舉為文,尤可看出『日』的『愈益』義。
  1.2.1.2 動詞→動詞→副詞
  嘗:品嘗→經歷、嘗受→曾經
  (35)田jùn@⑤至喜,攘其左右,嘗其旨否。(詩・小雅・甫田)
  (36)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險阻艱難,備嘗之矣。(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37)楚嘗與秦構難,戰於漢中。(史記・張儀列傳)
  【助語辭】:『嘗即是曾,喻如曾經口食之而知其味也。』〔4〕盧以緯雖然對『嘗』由『品嘗』到『曾經』的演變過程解釋得不盡如人意,但也初步勾勒出了這一虛化過程的軌跡。凡『品嘗』過的必然是『經歷』過的』;由『經歷過』引申虛化為『曾經』,這就是很自然的了。
  總:捆束→聚合→全都
  (38)婉兮孌兮,總角@⑥兮。(詩・齊風・甫田)
  (39)其水三泉奇發,西北流,總成一川。(水經注・汾水)
  (40)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東坡全集・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
  例(38)的『總角』,指把頭髮結紮成角狀的髻;『總』是『捆束』的意思。『捆束』是把分散的東西聚攏在一起,故可以引申為『聚合』義,如例(39)。分散的東西聚合在一起,自然成為一個整體;而這一整體又蘊含着原來分散的個體。這就給『總』引申虛化為副詞的『全都』義提供了嬗變的條件。例(40)的『總相宜』,意為淡妝亦相宜,濃抹亦相宜,『總』統攝『淡妝、濃抹』。
  加:誣枉→增加→更加、越發
  (41)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論語・公冶長)
  (42)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荀子・勸學)
  (43)吾得二子也,吾目加明,吾耳加聰。(韓詩外傳・卷七・第十三章)
  例(41)的『加』為『誣枉』義。【說文】:『加,語相@⑦加也。』段註:『@⑦下曰加也,誣下曰加也。此雲語相@⑦加也,知@⑦、誣、加三字同義矣。』因『誣枉』總是強加於人,故可引申為『增加』義,如例(42);又由『增加』義進一步引申虛化為『更加、越發』義,如例(43)。
  1.2.1.3 形容詞→形容詞→副詞
  枉:彎曲→冤枉→徒然、白白地
  (44)且夫枉尺而直尋者,以利言也。(孟子・滕文公下)
  (45)是故抱枉而死,無愆而黜者,有自來矣。(抱朴子・外篇・名實)
  (46)終不使汝枉死於淫鬼之手也。(唐宋傳奇集・郭元振)
  【說文】『枉』字段註:『本謂木邪曲,因以為凡邪曲之稱。』受害者遭遇不公平的待遇,被加上不應有的罪名,實際上也是對受害者的扭曲,故可以引申為『冤枉』。而『冤枉』總是憑空而來,無由而至,因此又可引申虛化為『徒然、白白地』義。
  重:厚→重大→深、甚
  (47)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周易・繫辭上)
  (48)是以賢者任重而行恭,知者功大而辭順。(戰國策・趙策二)
  (49)後以敏為執慎將軍,欲令以官重自警戒也。(三國志・蜀書・來敏傳)
  【說文】:『重,厚也。』段註:『厚斯重矣。』這是對許慎釋義的極好注釋,段玉裁認為有厚度才有重量。【玉篇】:『重,不輕也。』『重』由『不輕』引申為『重大』是順理成章的,如例(48)。因為『重』的原意表示某種限量的飽和,所以當它用於動詞或形容詞之前,又可引申虛化為『深、甚』義,如例(49)。
  饒:飽→豐富→多
  (50)饒,飽也。(說文解字・食部)
  (51)河土平敞,多出鸚鵡、孔雀,有鹽池田漁之饒,金銀畜產之富。(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
  (52)浣花溪里花饒笑,肯信吾兼吏隱名。(杜工部集・院中晚晴懷西郭茅舍)
  【說文】『饒』字段註:『饒者,甚飽之詞也。』今按,所謂『飽』者,當是『飽滿』、『飽足』的意思。從這一意義則可引發出『豐富』義。如果『豐富』義的『饒』用於動詞或形容詞之前,就可引申虛化為副詞『多』義,如例(52)。古漢語中,『饒』與『多』對舉的用例並非少見,如【江文通集・游黃niè@⑧山】:『南州饒奇怪,赤縣多靈仙。』【庾子山集・擬詠懷詩】:『楚歌饒恨曲,南風多死聲。』在這些『饒』與『多』對舉的用例中,雖然『饒』與『多』都用作動詞,但從中確實可以看出『饒』與『多』在詞義上有共通之處,當『饒』用於動詞或形容詞之前,具有副詞『多』義,則是不難理解的。
  1.2.2 實詞在由其本義引出新義時改變了詞性,然後再引申虛化為副詞。
  1.2.2.1 名詞→形容詞→副詞
  遽:驛車→疾速→立即、趕快
  (53)吳、晉爭長未成,邊遽乃至,以越亂告。(國語・吳語)
  (54)夫子何為遽?國家得無有故乎?(晏子春秋・內篇諫上)
  (55)其鄰之父言梧樹之不善也,鄰人遽伐之。(呂氏春秋・去宥)
  『遽』是古代傳遞緊急信息的快車。由『遽』的功能特性引發出形容詞『疾速』義,如例(54);再由『疾速』義引申虛化為副詞『立即、趕快』義。
  空:孔→空虛→徒然、白白地
  (56)今貧民菜食不厭,衣又穿空。(漢書・鮑宣傳)
  (57)田野空,朝廷空,倉庫空。(後漢書・陳蕃傳)
  (58)蠶絲盡輸稅,機杼空倚壁。(柳河東集・田家詩)
  【說文】:『空,qiào@⑨也。』段註:『今俗語所謂孔也。』『孔』是中空的,故可引申為『空虛』,如(57)。當『空虛』義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時就引申虛化為副詞『徒然、白白地』義,如(58)。
  純:絲→純一→全、都
  (59)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論語・子罕)
  (60)玉生於石,有純有駁。(論衡・本性)
  (61)庭樹純栽桔,園畦半種茶。(岑參集・郡齋望江山)
  【論語・子罕】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純,絲也。』因為『純』是未經染色的絲,故可引申為『純一』,如例(60)。『純一』具有事物的周遍性。從這一語義出發,『純』引申虛化為副詞『全、都』義,則是極自然的事。
  1.2.2.2 名詞→動詞→副詞
  互:絞繩器→交錯→彼此、互相
  (62)@⑩,可以收繩者也。……互,@⑩或省。(說文解字・系部)
  (63)野徑既盤紆,荒阡亦交互。(古詩源・沈約:宿東園)
  (64)人心所見,互有不同。(資治通鑑・唐紀・貞觀元年)
  『絞繩器』可以把兩種以上的條狀物擰成繩索。由各自條狀物的擰合來說,含有『交錯』的意思,這就是『互』引申為『交錯』義的緣由。各自不同的條狀物之間又含有『對待』的關係,於是又可引申虛化為『彼此、互相』義,如例(64)。
  背:脊背→背對→暗中、背地裡
  (65)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周易・艮)
  (66)王背屏而立,夫人向屏。(國語・吳語)
  (67)當交顏而面從,至析離而背毀者,偽人也。(抱朴子・外篇・行品)
  『背』由『脊背』引申為『背對』,再引申虛化為『暗中、背地裡』義,容易理解,不贅述。
  橫:門欄木→橫置→交錯地
  (68)@①①門不安橫,無復相關意。(樂府詩集・清商曲辭・子夜歌)
  (69)吉又嘗出,逢清道群斗者,死傷橫道。(漢書・丙吉傳)
  (70)見高帝,末拜,便涕泗橫流。(南史・齊宗室傳)
  【說文】:『橫,闌木也。』即今之所謂『門檻』。因為『門』為豎向,『門檻』為橫向,故『橫』可引申為『橫置』,如例(69)。橫向與豎向在空間是相交叉的,所以『橫』又可引申虛化為副詞『交錯』義。例(70)的『涕泗橫流』,也可說成『涕泗交流』,〔5〕『交』、『橫』異用,可印證『橫』為『交錯』義。
  1.2.2.3 名詞→代詞→副詞
  身:身體→自己→親自
  (71)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72)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韓非子・五蠹)
  (73)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史記・項羽本紀)
  躬:身體→自己→親自
  (74)爾所弗勖,其於爾躬有戮。(尚書・牧誓)
  (75)我躬不閱,遑恤我後。(詩・邶風・谷風)
  (76)侯安都為南州刺史,躬造其廬,以申長幼之敬。(陳書・蕭允傳)
  『身』與『躬』由指『身體』的名詞演變為副詞的情況相同,而且都不難理解。
  1.3 由實詞假借而來
  由實詞假借為副詞是副詞的又一來源。譬如『向』,本謂朝北開的窗戶,假借為『xiàng@①②』,義為『從前』;『還』本義是『返回』,假借為『旋』,義為『迅疾、很快』;『陽』本義為『明亮』,假借為『佯』,義為『假裝』等等。由實詞假借為副詞的情況有下列幾點是值得注意的:
  第一,某一實詞可以假借為不同詞義的副詞。例如,『蓋』可以假借為疑問副詞『曷』,也可假借為推測副詞『概』;『特』可以假借為情態副詞『獨』,也可假借為範圍副詞『但』。
  第二,也有若干個詞假借為同一副詞的。例如,『屬』、『識』、『qí@①③』假借為『適』;『財』、『裁』假借為『才』;『渠』、『巨』假借為『詎』;『匪』、『fěi@①④』假借為『非』;『盍』、『胡』、『害』、『奚』、『何』、『烏』、『焉』假借為『曷』等。
  第三,某些被假借作副詞的詞,由於假借義常用而本義則少用或廢棄。例如:『忽』本義為『忽略』,假借作『@①⑤』,是表示『迅速』、『忽然』義的時間副詞。自從『忽』被假借作副詞後,其本義就少用。又如,『何』的本義為『擔負』,假借為『曷』,是一個使用頻率極高的疑問副詞;其本義已經不用了,而被『荷』所代替。
  二從結構上看複合副詞的構成
  除了單音副詞外,在古漢語中還有為數不少的複合副詞。複合副詞早在先秦就已產生,漢代以後則大量出現。考察複合副詞的結構,大抵有如下三種類型。
  2.1 聯合式
  由兩個同義或近義的副詞連用構成。
  (77)親以寵bī@①⑥,猶尚害之,況以國乎?(左傳・僖公五年)
  (78)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戰國策・楚策一)
  (79)十年而緩自殺,其父夢之曰:『使而子為墨者予也,闔胡嘗視其良,既為秋柏之實矣?』(莊子・列禦寇)
  (80)今上為膠東王時,嫣與上學書,相愛。及上為太子,愈益親嫣。(史記・佞幸列傳)
  (81)其後霍氏竟謀反誅,望之@①⑦益任用。(漢書・蕭望之傳)
  (82)去月二十五日聖體康@①⑧,至於二十六日奄忽shēng@①⑨遐。(魏書・@②⑩朱榮傳)
  這類複合副詞在組合時,其前後位置有的可以互換,如例(77)『猶尚』也可作『尚猶』。【陳書・裴蘊傳】:『我去尚猶未克,鼠竊安能濟乎?』再如『皆』字,既可置於前構成『皆總』、『皆悉』,也可置於後構成『盡皆』、『並皆』、『率皆』、『咸皆』、『一皆』、『總皆』、『悉皆』等。這種以一個單音副詞為主派生出若干個複合副詞的組合方式大大增加了複合副詞的數量。
  2.2 後置式
  由副詞與助詞相結合而構成。
  (83)故季桓子聽政,柳下惠忽然不見;孔子為司寇,然後悖熾。(鹽鐵論・利議)
  (84)賊騎既去,俄爾又來。(梁書・王僧辯傳)
  (85)別卿已來,倏焉二載,吾所綴文,已成一集。(魏書・崔挺傳)
  (86)比來朝廷或有事賜與,皆緣徵發,須是優恩,若尋常則無此例。(舊唐書・裴度傳)
  (87)風光欲動別長安,春半邊城特地寒。(邵氏聞見後錄・卷十七)
  後置式複合副詞的產生跟助詞出現的早晚有關。助詞『然』、『焉』、『爾』等出現較早,所以副詞跟這些助詞結合後形成的複合副詞也出現得較早。助詞『來』、『地』等較晚見,與其相關的複合副詞也出現得較晚。
  2.3 重疊式
  由單音副詞的重疊連用而構成。
  (88)雖然,欲常常而見之,故源源而來。(孟子・萬章上)
  (89)秦之攻韓、魏也,則不然。無有名山大川之限,稍稍蠶食之,傅之國都而止矣。(戰國策・趙策二)
  (90)書辭宜答,會東從上來,又迫賊事,相見日淺,卒卒無須臾之間得竭指意。(文選・司馬遷:報任安書)
  (91)共皇寢廟比比當作,憂閔元元,惟用度不足,以義割恩,輒且止息,今始作治。(漢書・王嘉傳)
  (92)值歡無復娛,每每多憂慮。(陶淵明集・雜詩)
  由重疊方式構成的複合副詞,大多表示對所述事實周遍性的強調,或者表示對動作行為頻度的強調。副詞能夠重疊連用而構成複合副詞的為數不多,大抵只是在表示時間、狀態、範圍、程度中的少數副詞。
  從上面的敘述中可以看出,有些副詞既可以和其他詞連用演變為複合副詞,也可由某些副詞重疊連用而構成複合副詞。但否定副詞、疑問副詞或反詰副詞卻很少能夠與其他詞構成複合虛詞。譬如『未曾』、『匪獨』、『罔不』、『何遽』、『庸詎』、『豈敢』、『豈特』等,儘管從先秦起它們的使用頻率就相當高,但卻不是合成詞,只能看作副詞性詞組。
  三小結
  我們把資料按『先秦→漢→唐』三個時段分別作了統計分析。請先看下表的調查情況:
  語法關係時段時間範圍狀態程度推測肯否疑問謙敬關聯總計音節特徵單  先秦 98    89  80  59  22  39  24  9   9  429音  漢   24    12  7   15  4   6   2   12  8  90副  唐   9     3   5   7   3   4   2          33詞  小計 131   104 92  81  29  49  28  21  17 552復  先秦 52    5   15  8   2                  82音  漢   101   12  34  16  18                 181副  唐   108   34  39  28  8                  217詞  小計 261   51  88  52  28                 480
  表中先秦欄的數字指先秦已有的副詞數;漢、唐兩欄的數字指在漢代或唐代新產生的副詞數。表中數字所顯示的正是古漢語單音副詞和複合副詞的發展總趨勢。結合前面的分析,古漢語副詞的來源及其發展變化可歸納為如下幾點:
  第一,古漢語單音副詞源於實詞,主要是名詞、動詞和形容詞。其演變過程有兩種形式:引申虛化和假借。由實詞抽象化的副詞,其意義虛化,已不能獨立回答問題,大多只能用於謂語前作修飾限定成分。因此在副詞的實虛問題上,把它看作虛詞是較為妥當的。
  第二,古漢語複合副詞中的聯合式經過了從前後位置隨意到前後位置固定的發展過程;而後置式則因其結構的不可變易性而迅速成詞。這是與漢語詞彙複音化的規律相一致的。
  第三,單音副詞在先秦的數量超過複合副詞。自漢代起,單音副詞發展緩慢,而複合副詞則發展迅速;漢代以後複合副詞大量出現,成為新生副詞的主流。
  第四,副詞循着由少到多,再由繁到簡的規律發展變化。每個歷史時期都有新的副詞產生,也有一些副詞隨着時代的發展而產生新義。如『坐』在漢代以前只表示『自然』、『自動』義,而魏晉後則新生出『正在』、『恰好』、『將要』諸義;又如『故』最初只有『原來』、『從前』等義,漢代後引申出『依然』、『仍舊』等義,唐宋詩詞中又生出『常常』、『時常』等新義。另有一些副詞由於使用範圍太窄而消亡了。
  如『識』、『舍』、『俞』僅見於先秦兩漢;『曼』只見於【法言】中。還有許多副詞由原來的多義變為單義了。譬如『稍』,古代有『漸漸』、『稍微』、『全都』、『甚』諸義,而現代僅保留了『稍微』義。
  第五,單音副詞在向複合副詞繁衍的過程中,表示時間、範圍、狀態、程度、推測的副詞,其構成複合詞的能力最強,流傳的時間也最長。
  第六,假借雖然是古漢語副詞產生的途徑之一,但它只在先秦大量出現,後世則較少用這種方式產生新的副詞。在所調查的資料中,先秦有149個,漢代增加了18個,而唐代僅增加了8個。
  附註:
  〔1〕見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42頁,商務印書館1979年6月第1版。
  〔2〕本文所謂『本義』,主要參考【說文解字】以及漢唐學者對經史的註疏。
  〔3〕見【方言】卷十三,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本。
  〔4〕見王克仲【助語辭集注】68頁,中華書局1988年12月第1版。
  〔5〕見【北史・景穆十三王傳下】664頁:『涕泗交流,久而不能言。』中華書局1974年10月第1版。
  參考文獻
  劉堅、曹廣順、吳福祥 1995 【論誘發漢語詞彙語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國語文】第3期。
  何樂士 1994 【左傳範圍副詞】,嶽麓書社。
  解惠全 1987 【談實詞的虛化】,【語言研究論叢】第4輯,南開大學出版社。
  (黃珊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100732)
  [*]本文是提交給第三屆全國古代漢語研討會的論文。會後曾做過一些修改。對給本文提出寶貴意見的各位先生謹致衷心的謝意。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一橫下加自。
  @②原字為蟲加分。
  @③原字為田加每。
  @④原字為亻加丨加『夂下加月。
  @⑤原字為田加俊,左右結構。
  @⑦原字為訁加曾,左右結構。
  @⑧原字為艹加檗,上下結構。
  @⑨原字為穴加敫,上下結構。
  @⑩原字為竹字頭加互,上下結構。
  @①①原字為扌加離加隹,左中右結構。
  @①②原字為日加鄉加郎,上下結構。
  @①③原字為礻加氏,左右結構。
  @①④原字為非加木,上下結構。
  @①⑤原字為風加忽,左右結構。
  @①⑥原字為亻加福的右半部,左右結構。
  @①⑦原字為宀加浸,上下結構。
  @①⑧原字為余加心,上下結構。
  @①⑨原字為日加升,上下結構。
  @②⑩原字為人加小,上下結構。
    作者:黃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