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解放日報 現實生活中,時常有人為了考試能順利通過,就找人替考。這種現象是嚴重的作弊行為,當然會引起大眾批評。有人評論:『自己考不過,就找別人捉筆,實在可恥!』批評得很對,但是,這裡的『捉筆』卻用錯了,這是不清楚『捉刀』和『捉筆』的意思,把兩者弄混了。
『捉刀』一詞出自【世說新語・容止】。說的是曹操有個名叫崔琰的武官,字季,長得儀表堂堂,胸前長鬚飄飄,更顯威武不凡,連曹操都常認為自己相貌遠不如他。有一次,匈奴派來的使者要見曹操。曹操為了讓外國使者見而敬畏,就叫崔琰冒充他代為接見。接見時,崔琰穿戴魏王的衣帽,比平時更有精神。曹操自己卻持着刀,畢恭畢敬地站在崔琰的坐榻旁,扮作侍衛,一旁觀察匈奴使者。接見過後,曹操想知道匈奴使者的反應,便派人去暗暗打聽。使者說:『魏王固然儀表出眾,可是那個床頭捉刀人,看來倒真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這個故事後經演變,人們便稱代人作文為『捉刀』。如請人代寫文章,就叫『請人捉刀』;而替人作文的人,叫『捉刀人』。
而『捉筆』一詞就很常見了。『捉』即『握住』、『拿住』之意;『捉筆』的意思就是提筆、執筆了,並沒有『替別人寫作』的意思。(如果要想表達找人替寫文章的話,可以改為『找人捉筆』。)例如:『崔永元:匆匆走上長征路,捉筆題詞頻出錯。』再如:『美國國會法律顧問辦公室是眾議院起草議案的重要工作機構,擔負着眾議院絕大部分議案的起草工作,因而被稱為「議案的捉筆人」。』
這兩個詞其實很好區分,只要記住『捉刀』有『替』的意思,而『捉筆』則沒有此意,就可以了。
(郭燦金 張召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