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解放日報 『五服』這個詞在現代漢語裡出現的頻率雖然不算太高,但在傳統文化里,卻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詞。
『五服』本身又是一個詞義十分複雜的詞。它可以作爲計量單位。作爲計量單位用的時候,王畿之外,每五百里爲一服。由近及遠,分別稱爲侯服、甸服、綏服、要服、荒服。同時,五服也可以指禮儀中的『吉服』和『凶服』。吉服之五服,指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五等之服裝樣式。而凶服之『五服』是喪服的五種依親疏差等分出來的五等服裝。中國封建社會是由父系家族組成的社會,以父宗爲重。其親屬範圍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後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孫的九個世代,通常稱爲本宗九族。在此範圍內的親屬,包括直系親屬和旁系親屬,爲有服親屬,需要服喪。親者喪服重,疏者喪服輕。服制按服喪期限及喪服粗細的不同,分爲五種,就是所謂的五服:1,斬衰,用極粗生麻布爲喪服,不縫衣旁及下邊。2,齊衰,用次等粗生麻布,縫衣旁及下邊。3,大功,用粗熟布爲喪服。4,小功,用稍粗熟布爲喪服。5,緦麻,用稍細熟布爲喪服。緦麻是最輕的服,表示邊緣親屬。『五服』之外,基本上就不用再穿喪服了。因此,『五服』在實際上也代表了血緣的親疏遠近。
到目前爲止,在中國農村的很多地方,依然保留著『五服』這種說法,只是這種說法更偏重於指家族血緣關係的遠近。譬如,有時人們說自己和另外一個人的關係時,往往這樣說,我們兩家已經出了『五服』。這意思也就是說,他們擁有共同的祖先至少已經是五代之前了。(【中國人最易誤解的文史常識】 郭燦金 張召鵬 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