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重慶晚報 重慶的地名研究最多的,大概要數北碚的『碚』字。據我所知,歷史上歐陽修、陸游、范成大、王士G,現代的鄧少琴、梁實秋等都研究過。爲什麼一個字會有這麼多都研究呢?那是因爲漢語字典對此語焉不詳,連歷史上收字最多的【康熙字典】也沒有收錄這個字。『碚』字很絕,即使是收錄了『碚』字的字典,也只是說『地名』,沒有更多的解釋。因而激起了大家的好奇心。
使用碚字的地名雖然少,但還沒有達到唯一的程度。除北碚、蝦蟆碚外,還有荊門的十二碚、巫山縣還有一個小鎮叫碚石(現在已經被淹沒了)。另據鄧少琴先生說北碚小三峽中有許多以碚命名的小地名,如古腦碚、胭脂碚、媳婦碚、蝦蟆碚、北羊碚、搬罾碚、花石碚、金剛碚、金釵碚等等。
然而『碚』字何義?字典不載,研究者就只有依據以『碚』命名的地方去琢磨。
陸游在【入蜀記】中說『過荊門十二碚,皆高崖絕壁,斬岩突兀,則峽中之險可知矣。』王十朋詩有『荊門岩巒十二碚』之句,范成大【吳船錄】『蝦蟆碚在南壁,半山有石挺出,如大蟆,砦竅蚪。』北碚小三峽中也多巨石,碚石鎮江邊也有巨石,……眾多的現象表明,凡是叫『碚』的地方都有巨石,並且,這些巨石還是臨江的。於是便有了『凡岸傍堅石突入江心者,名曰碚,也稱背』的結論。
梁實秋先生說『碚』字是『是指江水中矗立的石頭。』這應該說也大致是正確的。
據說【漢語大辭典】已經接受了學者的研究成果,將『碚』字定義爲『堆積的大岩石』。不過,這種定義並不準確,所有以『碚』命名的地方都是在江邊,此外,巨石未必都是堆積而成的。
最近有人撰文說,北碚得名於嘉陵江邊一塊叫白魚石的巨石。這應該是有道理的。北碚,最初寫作白碚,清朝乾隆年間還稱白碚,民國早年才改稱北碚。
上面的探索應該是一種淺層次的,更深層次的探索應該是語源的,也就是說,爲什麼要把這種石頭叫做『碚』。據我的研究,『碚』字只在巴國故地用,不論是北碚,還是蝦蟆碚,還是十二碚都沒有超越這個範圍。
我認爲『碚』字來源於巴。巴人居住地旁的山叫巴,居住地旁的河也叫巴,後來,山叫巴山,河叫巴河,或者巴江。巴人居住地旁的巨石(或者石山)叫巴,而後就稱所有這樣的巨石叫巴。漢字中有一個字叫『岜』,其意爲『石山』,應該就是這一語義的另一種寫法。隨著語言的變化,稱民族仍作巴,而稱石頭則已經變作了『碚』。
『巴』與『碚』(古音中只能用碚的聲部來分析)的上古讀音應該是一個音,而後語言出現分化,聲母的變化小一些,而韻母的變化要大一些,用音韻學的話來說,就是這種分化有一個『之魚旁轉』的過程。當然,用漢字來記錄巴人語言,也還只是一個相似音。『碚』與『涪』字一樣,都是巴人語言。(姜孝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