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80|回復: 0

[汉语词典] 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

[複製鏈接]
南丘 發表於 2007-10-25 09: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解放日报》
何物才可来“填房”

  《华西都市报》有篇题为《填房费用几何?》的报道,报道这样说:

  近日,位于成都市城东川锋苑小区的一位何女士来电反映,她购买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住房,采用的是一次性付款,现在产权证还没有办下来,她想把名字更换成另外一个人的名字,但是当她到开发商那里要求更换名字时,开发商却要求她支付两千元的更名费。何女士觉得这太不公平了,她觉得现在她的产权证还没有办下来,开发商只需要派人去把名字更改一下就可以了,因为要涉及一定的程序,适当地收取点费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收取两千元更名费确实太贵了。

  几家开发商在记者调查时都表示,他们把房屋更名称之为填房现象,他们非常不欢迎购房者更名,所以迫不得已把更名费提高到一定的程度。有些开发商甚至认为,不少客户以“更名”为由,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退房”或“炒房”。

  该报道标题和正文中出现的“填房”显然是误用。

  填房的意思其实非常明确,那就是,填房指的是古时丈夫原配的妻子亡故后续娶的妻子。很显然,“填房”指的是人,并且是女人。而且成为“填房”还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原配妻子必须已经亡故,否则就称不上“填房”。在上面的报道中,无非是将房产的主人由一个人换成另外一个人,仅仅是个产权变更问题,不知怎么,在开发商的口中却弄出来个“填房”的词语。该词用在这里,不仅十分不妥,而且显得十分不尊重客户。

  《重庆晚报》上一条新闻的标题更显得不伦不类:《姐姐退婚妹妹填房,13岁少女当了半月新娘》。“姐姐”是和那个人退了婚,并没有死,即使她的妹妹和那个人结了婚,也和“填房”搭不上边。因此,这样的错误就显得莫名其妙了。

  “蛛丝马迹”非“蚂迹”

  某侦破片里有这样的字幕:“难道就没有一点蛛丝蚂迹了吗?”看到后,觉得很奇怪。这个词看起来怎么有点别扭?难道不是“蛛丝马迹”吗?翻开字典、成语词典等工具书查看一番,明明就是“蛛丝马迹”。那么,电视剧中的对白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

  想了一会儿,觉得错误应当就在这个“马”字上。“蛛丝马迹”是常用的成语,一般的辞典对“马迹”的解释都是“马经过后留下的痕迹或马蹄印”。蛛丝马迹比喻事情留下来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很难成立的。如果真是这样,办案人员估计很容易找到线索。因为马是体型很大的动物,经过后的痕迹应该是很明显的。那么,“马迹”怎么能和“蛛丝”并列起来呢?

  如果生活在农村,在一些老式厨房中可以经常看到蜘蛛。这些蜘蛛在厨房顶上结了很多蜘蛛网,这自然就是蛛丝了。在这老式厨房中还有一种小虫子,叫做“灶马”。灶马爬过的地方留下很多不很明显的痕迹,这就是“马迹”。灶马爬过的痕迹与蜘蛛网经常在一起出现,两者又都是不很明显的,所以说“蛛丝马迹”的“马”应该是灶马的“马”,而不是作为家畜的“马”。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虫篇:“灶马,状如促织,稍大,脚长,好穴于灶侧。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所以,灶马又可简称为“马”。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三:“灶马,处处有之,穴灶而居。”那么,既然是厨房里的虫子,为什么不清除掉呢?原来人们相信灶台上有灶马,是丰衣足食的吉兆,甚至把它叫做“灶爷马”,把它当作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灶王爷的坐骑。如此说来,这倒是很有趣了。

  “弄璋”“弄瓦”莫混淆

  “弄璋之喜”与“弄瓦之喜”是一对经常出现的词语,稍不留神,就可能会被“弄璋”和“弄瓦”给“弄”糊涂。简单地说,生男孩子一般被称为“弄璋之喜”,生女孩子就是“弄瓦之喜”。

  “弄璋”与“弄瓦”典出《诗经・小雅・斯干》,原文如下:“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意思是说,生下来个男孩,让他睡在床上,给他穿好看的衣裳,让他拿着玉璋玩。生下女孩则是另外一个样子:“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意即,生下女孩,就让她睡在地上,穿上小裼衣,让她玩纺具(瓦)。让女孩生下来就弄纺具,是希望她日后能纺纱织布,操持家务。璋是上等的玉石;瓦则是纺车上的零部件。璋为玉质,瓦为陶制,两者质地截然不同。璋为礼器,瓦为工具,使用者的身份也完全不一样。男孩“弄璋”、女孩“弄瓦”,凸显了古代社会的男尊女卑。由此可见,即使早在《诗经》时代,重男轻女也已经成为一种风气。

  流风所致,后世就习惯于用“弄璋之喜”、“弄瓦之喜”代指生男孩和生女孩,虽然里面暗含了男尊女卑的意识在,但也已为历史和受众所接受。时至今日,这两个词也会在不同场合被人偶尔用到,只是其中的男尊女卑的意思已经越来越淡了。

   无事不登三宝殿

  俗语说“无事不登三宝殿”,比喻没有事不会登门造访,只要登门,必是有事相求。

  佛教以佛、法、僧为“三宝”。以佛讲法,僧继承之,此三者有互相联系的关系。通俗些说,佛指大知大觉之人;法即是佛所说的教义;僧指继承和宣扬教义之人。“三宝”所在之殿当然就是三宝殿了,即佛教信徒登场做法事的地点“大雄宝殿”;佛家珍藏经书、经典之所“藏经楼”;还有僧人休息的“禅房”。这三处地方,是清静高洁的佛教重地,进出的都是佛门弟子,俗人不可随意乱闯。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经魏晋至隋唐始臻极盛。最初的信奉者多为上层人士,但随着佛教传播的深入和佛教影响的扩展,佛教信仰向社会的中下阶层渗透,逐渐成为大众的信仰。在战乱的时代,人们通过信仰佛教来表达对黑暗统治的不满,表达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那么,发生了什么事善男信女们才应去三宝殿呢?按照规矩,初一、十五拜佛诵经当然要去;新年、节日祈福祭天必定要去;战争、灾荒、婚丧、生日、病痛……要求神拜佛肯定要去;法事、仪式、招魂必要拜佛上香、请僧人出庙,也必然要去;躯体康复、考试中举、生儿育女因许愿还愿也要去宝殿……可见,无事的话,谁会去“三宝殿”骚扰呢?

  当然,现实生活中,有事相求当然要登“三宝殿”的。遇到棘手的问题不好办,找人托关系,请客送礼时笑着说“无事不登三宝殿”,实在是有点对不住佛门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