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解放日報】 何物才可來『填房』
【華西都市報】有篇題爲【填房費用幾何?】的報導,報導這樣說:
近日,位於成都市城東川鋒苑小區的一位何女士來電反映,她購買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住房,採用的是一次性付款,現在產權證還沒有辦下來,她想把名字更換成另外一個人的名字,但是當她到開發商那裡要求更換名字時,開發商卻要求她支付兩千元的更名費。何女士覺得這太不公平了,她覺得現在她的產權證還沒有辦下來,開發商只需要派人去把名字更改一下就可以了,因爲要涉及一定的程序,適當地收取點費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收取兩千元更名費確實太貴了。
幾家開發商在記者調查時都表示,他們把房屋更名稱之爲填房現象,他們非常不歡迎購房者更名,所以迫不得已把更名費提高到一定的程度。有些開發商甚至認爲,不少客戶以『更名』爲由,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退房』或『炒房』。
該報導標題和正文中出現的『填房』顯然是誤用。
填房的意思其實非常明確,那就是,填房指的是古時丈夫原配的妻子亡故後續娶的妻子。很顯然,『填房』指的是人,並且是女人。而且成爲『填房』還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原配妻子必須已經亡故,否則就稱不上『填房』。在上面的報導中,無非是將房產的主人由一個人換成另外一個人,僅僅是個產權變更問題,不知怎麼,在開發商的口中卻弄出來個『填房』的詞語。該詞用在這裡,不僅十分不妥,而且顯得十分不尊重客戶。
【重慶晚報】上一條新聞的標題更顯得不倫不類:【姐姐退婚妹妹填房,13歲少女當了半月新娘】。『姐姐』是和那個人退了婚,並沒有死,即使她的妹妹和那個人結了婚,也和『填房』搭不上邊。因此,這樣的錯誤就顯得莫名其妙了。
『蛛絲馬跡』非『螞跡』
某偵破片裡有這樣的字幕:『難道就沒有一點蛛絲螞跡了嗎?』看到後,覺得很奇怪。這個詞看起來怎麼有點彆扭?難道不是『蛛絲馬跡』嗎?翻開字典、成語詞典等工具書查看一番,明明就是『蛛絲馬跡』。那麼,電視劇中的對白怎麼會出現這樣的錯誤呢?
想了一會兒,覺得錯誤應當就在這個『馬』字上。『蛛絲馬跡』是常用的成語,一般的辭典對『馬跡』的解釋都是『馬經過後留下的痕跡或馬蹄印』。蛛絲馬跡比喻事情留下來的隱約可尋的痕跡和線索。可是,這樣的解釋是很難成立的。如果真是這樣,辦案人員估計很容易找到線索。因爲馬是體型很大的動物,經過後的痕跡應該是很明顯的。那麼,『馬跡』怎麼能和『蛛絲』並列起來呢?
如果生活在農村,在一些老式廚房中可以經常看到蜘蛛。這些蜘蛛在廚房頂上結了很多蜘蛛網,這自然就是蛛絲了。在這老式廚房中還有一種小蟲子,叫做『灶馬』。灶馬爬過的地方留下很多不很明顯的痕跡,這就是『馬跡』。灶馬爬過的痕跡與蜘蛛網經常在一起出現,兩者又都是不很明顯的,所以說『蛛絲馬跡』的『馬』應該是灶馬的『馬』,而不是作爲家畜的『馬』。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蟲篇:『灶馬,狀如促織,稍大,腳長,好穴於灶側。俗言,灶有馬,足食之兆。』所以,灶馬又可簡稱爲『馬』。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蟲三:『灶馬,處處有之,穴灶而居。』那麼,既然是廚房裡的蟲子,爲什麼不清除掉呢?原來人們相信灶台上有灶馬,是豐衣足食的吉兆,甚至把它叫做『灶爺馬』,把它當作農曆臘月二十三祭灶時,『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灶王爺的坐騎。如此說來,這倒是很有趣了。
『弄璋』『弄瓦』莫混淆
『弄璋之喜』與『弄瓦之喜』是一對經常出現的詞語,稍不留神,就可能會被『弄璋』和『弄瓦』給『弄』糊塗。簡單地說,生男孩子一般被稱爲『弄璋之喜』,生女孩子就是『弄瓦之喜』。
『弄璋』與『弄瓦』典出【詩經・小雅・斯干】,原文如下:『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意思是說,生下來個男孩,讓他睡在床上,給他穿好看的衣裳,讓他拿著玉璋玩。生下女孩則是另外一個樣子:『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意即,生下女孩,就讓她睡在地上,穿上小裼衣,讓她玩紡具(瓦)。讓女孩生下來就弄紡具,是希望她日後能紡紗織布,操持家務。璋是上等的玉石;瓦則是紡車上的零部件。璋爲玉質,瓦爲陶製,兩者質地截然不同。璋爲禮器,瓦爲工具,使用者的身份也完全不一樣。男孩『弄璋』、女孩『弄瓦』,凸顯了古代社會的男尊女卑。由此可見,即使早在【詩經】時代,重男輕女也已經成爲一種風氣。
流風所致,後世就習慣於用『弄璋之喜』、『弄瓦之喜』代指生男孩和生女孩,雖然裡面暗含了男尊女卑的意識在,但也已爲歷史和受眾所接受。時至今日,這兩個詞也會在不同場合被人偶爾用到,只是其中的男尊女卑的意思已經越來越淡了。
無事不登三寶殿
俗語說『無事不登三寶殿』,比喻沒有事不會登門造訪,只要登門,必是有事相求。
佛教以佛、法、僧爲『三寶』。以佛講法,僧繼承之,此三者有互相聯繫的關係。通俗些說,佛指大知大覺之人;法即是佛所說的教義;僧指繼承和宣揚教義之人。『三寶』所在之殿當然就是三寶殿了,即佛教信徒登場做法事的地點『大雄寶殿』;佛家珍藏經書、經典之所『藏經樓』;還有僧人休息的『禪房』。這三處地方,是清靜高潔的佛教重地,進出的都是佛門弟子,俗人不可隨意亂闖。
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我國,經魏晉至隋唐始臻極盛。最初的信奉者多爲上層人士,但隨著佛教傳播的深入和佛教影響的擴展,佛教信仰向社會的中下階層滲透,逐漸成爲大眾的信仰。在戰亂的時代,人們通過信仰佛教來表達對黑暗統治的不滿,表達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
那麼,發生了什麼事善男信女們才應去三寶殿呢?按照規矩,初一、十五拜佛誦經當然要去;新年、節日祈福祭天必定要去;戰爭、災荒、婚喪、生日、病痛……要求神拜佛肯定要去;法事、儀式、招魂必要拜佛上香、請僧人出廟,也必然要去;軀體康復、考試中舉、生兒育女因許願還願也要去寶殿……可見,無事的話,誰會去『三寶殿』騷擾呢?
當然,現實生活中,有事相求當然要登『三寶殿』的。遇到棘手的問題不好辦,找人托關係,請客送禮時笑著說『無事不登三寶殿』,實在是有點對不住佛門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