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90|回覆: 0

[漢語詞典] "阿房宮"到底如何念? 專家解疑一地名三叫法

[複製鏈接]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07-10-10 15: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華商報
阿房宮是秦王朝的巨大宮殿,被後人稱為『天下第一宮』,遺址在今西安西郊15公里的阿房村一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陝西秦阿房宮旅遊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利用『中國國際旅遊控股有限公司』的代碼在美國成功進行股票上市。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其規模之大,勞民傷財之巨,可以想見。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續修建。唐代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寫道:『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勾心鬥角。』可見阿房宮確為當時非常宏大的建築群。楚霸王項羽軍隊入關以後,移恨於物,將阿房宮及所有附屬建築縱火焚燒,化為灰燼。 今阿房村南附近,有一座大土台基,周長約310米,高約20米,全用夯土築起,當地人稱為『始皇上天台』。阿房村西南附近,夯土迤邐不斷,形成一長方形台地,面積約26萬平方米,當地稱為『d塢嶺』。這兩處地方是阿房宮遺址內最顯著的建築遺蹟。 中新社發 張波wj 攝
『阿房宮』究竟該怎麼讀?央視十套【百科探索】預告新一期節目【阿房宮消失之謎】時,把阿房宮念成『āfánggōng』,有網友認為該讀『ēpánggōng』。而隨後,在央視網站出現了【關於『阿房宮』讀音的說明】的公告,表示『āfánggōng』的讀法是正確的。而在西安市民口中,『阿房宮』擁有三種不同的叫法。專家認為正確的讀音應該是『ēpánggōng』,但也沒有必要要求民眾按『標準答案』發音,『記住我們中國的文明史,知道歷史才是最重要的。』
『阿房宮』改名了嗎?
李路第一次到西郊『阿房一路』辦事,怎麼都找不到『阿房一路』,於是求助路人:『師傅,阿房(ēpáng)一路怎麼走?』『不知道!』聽了數次這樣的回答後,終於一中年男子接口了:『噢,你問的是阿房(āfáng)一路啊……』
但看了央視的公告,李路對自己的『學識』產生了懷疑,難道『阿房宮』真的改名叫『āfánggōng』了?而在央視國際網站上,【關於『阿房宮』讀音的說明】中,表示『āfánggōng』的讀法是正確的,並用一些專家觀點佐證這一讀音。
一個地名三種叫法
而在西安本地,阿房宮的叫法卻有三種。
公安未央分局阿房宮派出所值班民警說,兩種叫法都有,『有的叫āfánggōng派出所,有的叫ēpánggōng派出所,叫什麼的都有。』對此,派出所民警和群眾已經形成了一種『默契』,不管怎麼稱呼,雙方都知道說的是一個地方。
秦阿房宮景區行政經理劉駿茂一開口就是『ēpánggōng』,他還說,目前景區內所有的拼音、外文翻譯都翻譯作『ēpáng』。
『我也說不好哪一種稱呼是對的,』三橋街道辦事處一位工作人員說,街辦工作人員將景區叫做『ēpánggōng』,但卻將旁邊的阿房宮村叫做『āfánggōngcūn』。『還有的群眾乾脆把兩者進行了結合,把這裡叫做「ēfánggōng」。』她說,目前,這種『古今結合』的叫法好像是最多的。
阿房宮『取名』的三種說法
『正確的讀法應該是「ēpánggōng」,這是確定無疑的。』西北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劉衛平教授說,『阿』在中古音發音中讀作『ē』,陝西人將『那個、那邊』稱作『wō』,『阿』的發音剛好接近;『房』在訓詁學中的解釋是:『房者,旁也。』根據陝西人的住宅習慣,堂屋兩側的房子被稱為『房』,意思就是正房兩邊的廂房。
秦阿房宮遺址地處渭河以南,還沒有建成就被戰火燒毀,秦宮則在渭北,劉衛平推測說,由於還沒有建成,因此秦都咸陽的人們就會說『wōbáng的宮殿』。他說,關中人將臨近的地方,叫做『wōbáng』,而『阿房』的發音剛好接近,其意思就是旁邊。
劉駿茂說,除了專家認可的『陝西發音』說以外,還有『高大』的含義,意思是阿房宮比較高大巍峨。第三種說法最有意思,但也最缺少證據,『阿房』是一個美女的名字,是秦始皇最寵愛的一個妃子。
記住文明與歷史才是關鍵
『作為景點,必須要讀成「ēpáng」宮,但民眾怎麼稱呼並不重要,也不需要糾正。』劉駿茂說,但民眾應該知道阿房宮的一些歷史知識,比如阿房宮名字的來歷有三種說法等。
對於阿房宮的其他稱呼,劉衛平也認為應該持有寬容態度,他說語言本身有它的穩定性,但要遵循約定俗成的規則,很多情況下,一些原來的讀法慢慢地『變了』,這對語言來講是一種『積非成是』的過程。因此,沒有必要刻意強求群眾一定要將『阿房宮』讀成『ēpánggōng』。『重要的是知道我們中國文明史上曾經有過的這些輝煌,還有歷史的興衰成敗。』劉衛平說。(記者 何杰)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