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星島環球網 齊宣王有一次詢問孟子關於『卿』的問題,孟子說:『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意思就說國君有重大過錯就勸諫,反覆勸諫而不聽從就更立國君。齊宣王的神色一下子變了,孟子趕緊說:『王勿疑也。王問臣,臣不敢不以正對。』宣王的神色這才安定了些。
孟子認為,貴戚之卿可以在君王不稱職時去舊君而立新君,主張對桀、紂這類作風殘暴、『拒諫飾非』、不接受權力制約的君主,進行革命。
『革』的本義是皮革,去獸毛而為獸革,於是便有了變更、改替之義。『命』在該語境中則專指『天命』。因為君王宣稱統治『受命於天』,則君王對天命的違背必然成為將其廢黜的合理依據。
『革命』一詞在現存的中國古典文獻中,首見於【周易】的『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以及【尚書】中的『革殷受命』。對桀、紂這樣的暴虐君主,【周易】認為,應該革命。
唐代儒家孔穎達的【周易正義】中得對此作了解釋,認為『天地之道,陰陽升降,溫暑涼寒,迭相變革,然後四時之序皆有成也。……夏桀、殷紂,凶狂無度,天既震怒,人亦叛主;殷湯、周武,聰明睿智,上順天命,下應人心,放桀鳴條,誅紂牧野,革其王命,改其惡俗,故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對做壞事的國君,已有『將安用之』、『豈其使一人肆於民上』甚至『失則革之』等類說法。不過,在中國,這種革命的觀點往往只是要求易姓改朝,把暴君趕跑取而代之,並沒有觸及制度的建構。
在西方,1662年克拉倫登伯爵一世愛德華・海德使用『革命』一詞來形容英王查理二世的復位。之後這一術語又被用來描述詹姆斯二世退位的政治事件。於是『由此例首創了這樣的概念,即通過這類革命性的變化可以獲得一種理想的秩序。』(【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
革命(revolution)一詞來自古老的占星術。據說,當占星術家根據星體所處於或將要運行到的位置而預言的命運,突然發生轉變時,即是所謂的『革命』。
在法國大革命的時候,他們的領導者不是把自己的行為表現為除去一個過時的政體,恢復一個傳統的秩序,而是力圖使整個舊政權名譽掃地並建立一種肇始一個新時代的政治與社會制度。因此,從1789年起,「革命」的含義就不僅僅只代表對僭主制的反抗,它還意味着建立一種全新的社會組織。
可見,中國與西方的革命還是有所不同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