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華文史網 『地方』這個詞很常見,很常用,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地方』首先是指某個區域,比如說『新疆是個好地方』;其次是指某個部分,比如說『這篇文章有個地方錯了』;第三,指與中央相對的各級行政區域,比如『中央與地方的關係』;第四,指與軍隊相對的管理系統,比如『他轉業到了地方』,等等。可是,我們如果探究一下這個詞的根源,其來由卻是一個很古老、很複雜的觀念,即古人的天地觀。
古人對天地宇宙早有觀察,儘管他們的結論不一定科學,以至我們今天還難以理解,但是還得承認古人的觀察很獨特。概括起來,古人的天地觀包括了三個方面:
第一,古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即所謂『天圓地方』。你看,『地方』這個詞就是從這裡來的。古人從日常直觀感覺,天是一個中間高隆而四周下垂的圓體,漢字裡有一個『穹』字,它的本意是『中間隆起,四邊下垂』,所以『穹蒼』、『蒼穹』就指的是天。【詩經"桑柔】說『靡有旅力,以念穹蒼』,因為人們觀察天的形狀是高高隆起,色澤蒼蒼,後來北方游牧民族的氈帳也是這麼個形狀,所以叫做『穹廬』,正如那首著名的南北朝民歌【壤沾ā匪唱:『壤沾ǎ陰山下。天似穹廬,籠罩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樣一個巨大無比的『穹廬』罩在一個方形的地面上,這就形成了『天圓地方』的概念。而『方圓』也就成了表達區域範圍面積的一個詞。但是,一個周邊為圓形的『穹廬』怎麼會罩在一個方形的地面上,我們就很難理解了,除非圓形小於方形,如果大於方形,豈不四面露底嗎?或許這其中隱藏着古人對『方』與『圓』的特定理解,我們常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即圓規,『矩』即方尺,也許這『方圓』能形成客觀世界最穩定的結構,要不『規、矩』相合就成了『標準、法則、準則』等意思呢?
第二,古人認為,天在南邊,地在北邊,即所謂『天南地北』,現在已經是一個成語,表示相距極為遙遠。古人為什麼會有『天南地北』的概念,我們也很難理解。天為什麼會在南邊呢?地為什麼會在北邊呢?果真那樣,天與地不是分離了嗎?天不就無法覆蓋地了嗎?可古人就是那麼認為的。我以為(推測,尚沒有找到依據),這一概念的形成,跟古人對太陽位置的認識有關。在古人看來,太陽是天上最大、最有威力的物體,不論你在哪裡,太陽總在你的南面。成語有『天涯海角』的說法,天涯就是天的盡頭,而這個天的盡頭,據古人認識上的測定,竟然是在海南島。至於『地北』之說,大概是古代的中國人無論怎麼向北走,總也走不到邊。
第三,古人還認為,太陽在東邊,月亮在西邊,即所謂『日東月西』。【禮記】云:『大明(即太陽)生於東,月生於西』。這是古人將日月的位置分為東西的最早記載。為什麼會這樣?我們同樣不好理解。我以為,這大概是古人總看到太陽從東邊升起,卻總也沒有看到月亮由東邊出來,相反,人們看到月亮時它早已高高地掛在天上了。
把『地方』、『方圓』、『天南地北』這些詞用形象演繹出來的,那就是古老北京城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它們分別在老北京的南、北、東、西四面;天壇建築為圓形,地壇建築為方形;日壇、月壇建築也為圓形。著名的天安門在故宮之南,已拆毀的地安門在故宮之北;故宮裡還有座『日精門』,在東,而『月華門』與『日精門』相對,在西。這樣一種城市布局,完全體現了古制,最好地表達了古人的天地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