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91|回覆: 0

[漢語詞典] 『尷尬』、『不尷尬』與『不尷不尬』詳解

[複製鏈接]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07-2-6 10: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學語文
高中語文課本第四冊第十六課【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寫李小二看見兩個人走進他的酒店,交頭接耳地商量着什麼,悄悄喊來老婆,說道:『大姐,這兩個人來得不尷尬。』老婆道:『怎的不尷尬?』隨後李小二找來林沖,告訴他:『卻才東京來的尷尬人,在我這裡清管營、差撥吃了半日酒。』同樣的兩個人,前作『不尷尬』,後作『尷尬人』,意思是相同還是相反?前之『不尷尬』,課文注釋說:『不尷尬,鬼鬼祟祟,不正派。也作「尷尬」,或者「不尷不尬」。』後之『尷尬人』未注,從語境看,此處也該作『鬼鬼祟祟,不正派』講,與前文『不尷尬』的意思相同。
問題:為什麼『尷尬』、『不尷尬』和『不尷不尬』的意思相同呢?課文注釋是對是錯?
首先看詞典對『尷尬』的解釋。【漢語大詞典】釋為:1.行為、態度不正常。2.處境困難或事情棘手。【漢語大字典】釋為:1.處境困難或事情棘手。2.神色不正常,鬼鬼祟祟。3.不安全,危險。【辭源】釋為:1.行為不正,鬼鬼祟祟。2.處境困難或事情棘手。
『不尷尬』【漢語大詞典】釋為:1.行為不端正。2.猶言尷尬,指行為鬼祟,神色態度不自然。3.事情棘手,有麻煩,使人困窘。
『不尷不尬』 【漢語大詞典】釋為:1.指人的行為不正。2.指處境困難。3.指神色態度不自然。
從以上的解釋可以看出:『尷尬』、『不尷尬』。『不尷不尬』的意思基本上相同。課本注釋符合詞典中的相關義項,並非有誤。
其實『尷尬』、『不尷尬』和『不尷不尬』意義相同的情況在古書中尤其是明清小說戲曲中是很多的。
為什麼『尷尬』、『不尷尬』、『不尷不尬』三個詞的形式不同意義卻相同呢?關鍵在於『不』字的用法。『不』在古漢語中絕大多數場合下都是用作否定副詞的,如『不倫不類』、『不卑不亢』等等。但在很多情況下它又是一個語助詞。【漢語大詞典】中『不』的第五個義項是:『助詞,用以足句或加強語氣。』並且舉例:【詩・大雅・東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毛傳註:『不驚,驚也。不盈,盈也。』詩經通常為四言,『不』在這裡起足句的作用,使詩句結構整齊。正因為『不』有這樣的用法,三個關於『尷尬』的詞意思才可以保持相同。這種情況在古漢語中並不少見。
如:
不則。【逸・周書・蔡公】:『我不則寅哉,寅戈。』『不則』即『則』,就。
不可。【敦煌變文集・壚遠公話】:『你在寺枷藍,要念即不可,就是隨逐於我,爭合念經。』『即不可』就是『即可』。
不羞見。關漢卿【蝴蝶夢】『我若學嫉的桑新婦,不羞見那魯義姑。』顧學頡、王學奇主編的【元曲釋詞】註: 『不羞見』即『羞見』;加『不』以反語見義,起加強語氣作用。
不甫能。元・紀君樣【趙氏孤兒】:『不甫能風調雨順,太平年寵用這般人。』『不甫能』即』甫能』才能夠,好容易。
不因。關漢卿【竇娥冤】:『竇天章白:「不因我受兒一件事,感起一樁故事。」』又【水滸傳】第十二回:『不因這番比試,有分教,楊志在萬馬叢中聞姓寧,千軍里在頭功。』
不爭。關漢卿【哭香囊】:『比當日黑河秋,則不爭詠着貂裘。』『不爭』即『爭』,差。
不當不正或不端不正。元・無名氏【漁樵記】:『老漢也分開人叢不當不正,站在那相公馬頭前。』又(金瓶梅)第二回:『忽被一陣風將叉竿颳倒,如人手擎不牢,不端不正,卻打在那人頭巾上。』『不當不正』,【漢語大詞典】解釋為:猶言『端端正正』。白維國主編的【金瓶梅詞典】解釋為:又作『不端不正。
以上這些例句中的『不』字在句中起『足句』或『加強語氣』的作用,使得語言生動、句式整齊而富於韻味。回到本文開頭的問題:店小二與妻子說兩個客人『不尷尬』時,『不尷尬』用作補語,表述狀態有強調之意。而與林沖說兩個『尷尬人』時,『尷尬』用作定語,沒有強調之意;而且此處如用『不尷尬』,反會使句子彆扭,故用『尷尬』一詞。這幾個詞語意義雖然相同卻不可互換,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對詞語的選擇和運用非常謹慎,頗為精到。
作者:李慶霞
摘自【學語文】2001年第3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