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83|回覆: 0

[漢語詞典] 『時不我待』與『時不待我』

[複製連結]
夏知 發表於 2007-2-5 17: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湘里妹子學術論壇
我們知道,很多成語都來自古語。而古漢語的語法和現代漢語的語法有所不同,因而有爲數不多的部分成語仍然保留了古漢語的一些語法特點。『時不我待』就是其中之一。這裡的『我待』是『待我』的倒裝。
在古漢語中,有這樣一條語法規則:否定句中,有否定詞『不、未、莫』等,如果代詞作賓語,一般(不是一律)放在動詞之前。如廖序東的【文言語法分析】(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一書就列舉了這樣一些例句:
①子不我思,豈無他人?(【詩・鄭風・搴裳】)你不想我,難道還沒有別的人?
②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魏風・碩鼠】)供養你多年,可是你不肯體恤我。
③先生復縛置囊中,肩舉驢上,而狼未之知也。(【中山狼傳】)而狼還不知道這一點。
④爾無我詐,我無爾虞。(【左傳・宣公十五年】)你不欺騙我,我也不欺騙你。『無』,毋。
『時不我待』一語,就是因爲有一個否定詞『不』,又是以代同『我』作賓語,所以賓語『我』就放在動詞『待』之前。這就是從意義上來說應該是『時不待我』但卻要寫作『時不我待』的原委。類似語法結構的成語還有一些,較常用的如『人莫予毒』。莫:無指代詞,沒有誰。予:我。毒:傷害,威脅。全句意思是:沒有誰能夠傷害我。因爲有一個否定詞『莫』,又是以代詞『予』作賓語,所以賓語『予』就放在動詞『毒』之前。
『時不我待』一詞出現得較晚,但它的起源卻很早。【論語・陽貨】中已有『日月迭矣,歲不我與。』(【文選・與吳季重書】中有『然日不我與,曜靈急節。』【文選・幽憤詩】中有『實恥訟冤,時不我與!』無論是『歲不我與』或『日不我與』,還是『時不我與』,其義都等於『時不我待』;其語法結構也和『時不我待』相同。與:動詞,等待。因爲有一個否定詞『不』,又是以代詞『我』作賓語,所以就放在動詞『與』之前。現以『時不我待』較爲常用。如曹靖華【智慧花開爛如錦】:『忽而念及時不我待,只得像拉起一根葛條,不顧首尾,匆匆割取眼前一段。』
史式的【漢語成語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綜合各家之說,給成語下了這個定義:
凡在語言中長期沿用,約定俗成,一般具有固定的結構形式與組成成分,有其特定含義,不能望文生義,在句子中的功能相當於一個詞的定型詞組或短句,謂之成語。
我認爲這個定義是比較恰當而全面的。其中『約定俗成,一般具有固定的結構形式與組成成分』,更是各家一致的看法。准乎此,作爲成語的『時不我待』已是約定俗成,具有固定的結構形式與組成成分,就不宜改爲『時不待我』,儘管『時不待我』意思並不錯。
不僅如此,有一些語法結構和現代漢語沒有大的差別、但用詞不同的成語,也不應根據現代漢語套改。如『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靡』意爲『無』,現在已不用『靡』來表示『無』了,但也不必就將『靡不有初』改爲『無不有初』。理由還是這些成語已『在語言中長期沿用,約定俗成,具有固定的結構形式與組成成分』。
綜上所述,從語言規範化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用『時不我待』而不用『時不待我』。對於一般人來說,知道『時不我待』的意思就是『時不待我』就可以了;對於語文工作者來說,還應懂得爲什麼要用『對不我待』而不用『時不待我』。
作者:楊 挺
來源:選自【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0年第11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