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30|回复: 0

[汉语词典] “瀚海”辨

[复制链接]
酒满茶半 发表于 2007-1-24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中国国学网

瀚海”(一名“翰海”)这个地名,首先见于司马迁的《史记‧霍去病传》:“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粥之士,约轻赍,绝大幕(),……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自后,尽管人们还没有弄清“瀚海”的本来意义,而“瀚海”这个名词,两千多年来却以各种不同的含义大量出现在史籍和文学作品中了。同时,关于“瀚海”的注释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翰海,北海名也。”(裴驷引如淳注),因“群鸟之所解羽,故云翰海”(司马贞引崔浩注)。可是,实际上霍去病所到之处,离北海(贝加尔湖)尚远;而且,既是湖泊,“登临”二字就很费解。有的认为,瀚海即戈壁、沙漠。然而,“按班史前云绝大幕,后云临瀚海,则瀚海非今之戈壁矣。”(范寿金《西游录略注补》)这个反驳当然是十分有力的。到了元代,又有人根据在西北边疆的亲身见闻,断言:“今之所谓瀚海者,即古金山也。”(刘郁《西使记》)但他们对“瀚海”的得名由来及其地理方位仍说不清楚,很难确解。
已故岑仲勉先生在1958年改定《自汉至唐漠北几个地名之考定》一文,对于“瀚海”的地理和意义,曾经旁征博引、精细考辨,努力拨除望文生义的迷雾,确定元人刘郁的解释符合实际,并认为“瀚海”是译音,即“杭海”、“杭爱”,是阿尔泰山的支脉。他根据突厥语的“日”(kün)、“月”(ai),推测“瀚海”的发音(khangai)可能由“日月”的并读(kün-ai)变化而成(kün-ai khän-aikhcmgcti),所以“瀚海”可能即是“日月山”。他在文章最后下了结论:
抑翰海之称,传于汉世,其后竟寂寂无闻,逾千百年,迄元乃复传于我国,论者或以为怪。殊不知匈奴时以全山着,故日翰海,突厥时以高峰着,故曰“于都斤”,元世南北大通,由是两名皆并闻于我国,观夫唐代不闻有同样译音之地,元乃有之,益足征翰海之为山而非海矣。
到此,问题并没有最后解决。新出版的《辞海》在采纳岑先生考证的同时,根据各时代著作中“瀚海”这个词的不同含义,认为它的“含义随时代而变”:两汉六朝时是北方的海名;唐代时是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及其迤西今准噶尔盆地一带广大地区的泛称;元朝时是阿尔泰山;明以来用以指戈壁沙漠。实际上,由于对“瀚海”的本来意义并没有真正搞清,这个结论仍然是不科学的、有漏洞的。例如,《史记》中的“瀚海”作北方海名解就讲不通,一些元人著作中提到的几处“瀚海”的地理方位也相差很远,仍然使人感到困惑。

至于讲到唐代,长期以来,大家认为唐代文学作品中的“瀚海”即指戈壁滩或沙漠地区。似乎文学家们都这么写,这么用,大家也就这样看,这样理解,从来没有人怀疑过。诚然,唐人许多作品中“瀚海”确实是指戈壁沙漠,如高适的《燕歌行》:“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皇甫冉的《送客》:“城下春山路,营中瀚海沙。”刘方平的《寄严八判官》:“洛阳新月动秋砧,瀚海沙场天半阴。”等等。但是,难道就没有别的含义的用法吗?放过疑点并不等于没有疑点。请看,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的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这样两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各种选本的注释无一例外地写着:瀚海,指沙漠。百丈冰,说明冰雪之厚。
仔细一想,“沙漠里横七竖八地覆盖着百丈坚冰”,这是一种什么景象呢?实在难以想象,难以讲通。
在岑参七十余首边塞诗中,还有一首题为《陪封大夫宴瀚海亭纳凉》的诗。诗中写道:
军中乘兴出,海上纳凉时;
日没乌飞急,山高云过时。
这是诗人在北庭(今吉木萨县)写的。北庭南面横亘天山,北为旷野,“瀚海亭”不在水上,可以断定。若是讲在戈壁沙漠中有一座亭子,在炎热季节到那里去摆宴席、乘风凉,也不可理解;何况“山高云过时”明明写的是高山景象。
问题这样明白地摆在我们面前,仅仅用“岑参好奇”、“想象奇特”来解释,显然是说服不了人的。
诗人用他自己的诗为我们提供了解开疑团的线索。《白雪歌》最后四句: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分明写的是在巍巍天山下送友东归的情景。庭州轮台在今吉木萨县以西三百余里处,靠近天山北麓。这就说明了诗中的“瀚海”与山有着紧密的关系。
诗人还有一首《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可以说是《白雪歌》的姐妹篇。诗中详尽地描述了天山雪景,其中有这样两句:
蔼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文冰。
这和“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多么相似啊!这就等于更清楚地暗示我们:“瀚海”与“阴崖”是很接近的!
岑仲勉先生利用民族语言来考订边疆地名,路子是正确的。但他只注意设法去对证“日月山”的突厥语读音与“翰海”的近似(其实künai khungai区别很大),又断言“唐代不闻有同样译音之地”,①这就好像在打开了迷宫的第一道大门之后,却不留神又关上了一道重要的小门。岑参的诗启示我想到:“瀚海(杭海、杭爱)”这个译音,应该另有更准确的含义和可信的来历。
①唐李泰等所著《括地志》云:“瀚海在流沙大碛西北数百里,东南去长安五千三百里。”(见《括地志辑校》卷四)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卷一九三也写到“北则渡沙漠穷瀚海,南则临大碛”,也是将瀚海与流沙大碛、沙漠区别看待的。

我在维吾尔语汇中找到了答案。原来,维吾尔人习惯将陡峭的山崖形成的陂谷叫做hamg(音“杭”),将陂谷的幽静处称为hang heli(音“杭海尔”),或将山谷背阴处称作hamg hiro(音“杭海洛”),略去尾音,均可译成“杭海”或“翰海”。我去请教维族同志,他们认为这种称呼是从古代突厥语传下来的,多用于日常口语,书面语一般不用,所以新编的《汉维词典》没有收进,这真是件憾事。
现在可以确定“瀚海”一词的本义与来历了:两千多年前,居住在蒙古高原上的突厥民族称高山峻岭中的险隘深谷为“杭海”。霍去病率大军登临峻岭险隘,听当地居民称之为“杭海”,遂以隘名山,后又将这一带山脉统称为“杭海山”、“杭爱山”,泛称变成了专有名词。《史记》中译写成“翰海”,注家或望文生义,将它解作海,或妄加臆测,后来又将错就错,使它变成了戈壁沙漠的统称。(蒙语称沙漠为Gobi――“戈壁”,维语则称为sehra――“撒哈拉”。)然而,本来意义的“瀚海”,并没有从维吾尔口语中消失,千百年来居住在西北边疆的维族人仍然将一些险峻的山隘叫做“瀚海”。这个情况,古代许只在汉字字形、字义上打圈子的学者是不了解的,那些缺乏边塞实际生活体验的诗人也是不知道的。而像岑参这样久历边塞、热爱边疆、赞赏少数民族文化的诗人却很清楚。因此,他在自己的诗中写上了本来意义的“瀚海”。“瀚海阑干百丈冰”,正是写的峡谷背阴的百丈山崖上冰雪交错覆盖的壮丽景色。“瀚海亭”,也即是建立在陂谷阴崖上的烽亭。①
现在再来解释元人一些著作中写到的不同地点的“瀚海”,就比较好理解了。
耶律楚材《西游录》中写道:
金山而西,水皆西流入海。其南有回鹘城,名别石把。有唐碑,所谓瀚海军。瀚海去城数百里,海中有屿,其上皆禽鸟所落羽毛。城西二百里,有轮台县,唐碑在焉。
①考古工作者曾发现过这种山谷烽亭遗迹。新疆拜城县东北喀拉达克山麓博者克拉格山口西侧岩壁刻有《龟兹左将军刘平国治关刻石诵记》,记述了东汉桓帝永寿四年(158)七月二十六日,刘平国派六名工匠在沟内“作亭”,七日完工,因而刻石纪念。刻石附近,至今留有石亭遗址。这种天山亭障,地处隘谷,形势险要,在军事上、交通上均有重要意义。由此亦可推见唐时天山北麓也一定筑有类似的山谷烽亭。(关于《刘平国治关刻石》可参见王炳华《从出土文物看唐代以前新疆的政治、经济》一文。)
如果剔除其中掺杂的所谓海屿禽鸟落羽的穿凿附会之说,我们仍可以判别文中所述的“瀚海”方位正在北庭故城以西的庭州轮台附近。(别石把,即别失八里Bishbolik,回鹘“五城”之意,唐时以其地为北庭都护府治所,开元中置瀚海军,故址在今吉木萨县北二十里护堡子古城处。)这正是岑参写《白雪歌》时居住、活动的地带。
刘郁《西使记》写道:
自和林出兀孙中,西北行二百余里,地渐高。入站,经瀚海。地极高寒,虽酷暑雪不消。山石皆松文。西南七日,过瀚海。……数日过龙骨河,复西北行,与别失八里南以相直。
这里的“瀚海”,在别失八里以东,但仍与北庭南缘的天山相关。刘郁自己讲“瀚海”即古金山。而吉木萨东南一带的天山峻岭,古代就称为金岭。(参见《新疆图志‧道路志》所引资料。)这就又可以证明,北庭附近的天山峡谷,确实是可以称为“瀚海”的,在此置瀚海军“名”出有因。至于在这一“瀚海”上建立的烽亭里纳凉,也可以找到一点旁证。《宋史‧高昌传》中讲王延德在太平兴国七年(982)出使到高昌时,“师子王避暑于北庭”,延德即应邀从交河天山南麓金岭口入山,度金岭到北庭游憩。大概北庭南缘的天山北麓向来就是避暑胜地,所以,比王延德出使时早二百余年的封常清在这里的烽亭中纳凉也是完全可能的。
关于岑参诗中庭州轮台的确切位置,尽管考古学家们还没有最后落实,我们似乎也可以从“瀚海”这个名称的本义来推测清代萧雄判定的方位大致不错。他在《西疆杂述诗》自注中讲:“古轮台,在北路阜康县西六十里,今设黑沟驿处也。跨博克达山之麓,势踞高坡,远能眺望。”这不正是维吾尔语意中十分标准的“瀚海地带”(hang hNi)吗?而且“阜康县西六十里”,也与《西游录》、《长春真人西游记》中讲轮台在北庭西二三百里处基本相符。
我认为,对“瀚海”本义的考定,扫除两千多年来在这个重要地名上笼罩的迷雾,不仅有助于辨识古代诗文中“瀚海”的不同用法,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这些诗文,而且对于继续考辨其它一些边塞地名以及研究史料甚少的匈奴语言,恐怕也会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柴剑虹
来源:青藤书屋 《学林漫录》二集,中华书局1981年3月版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