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國的成語有不少源於史實或寓言故事,也有源於生活習俗的。這些成語大多容易找到出處,極少因年代久遠而不易搞清的。前些日子在某研討會上偶遇一位學者,閒談中聊起『三長兩短』這個詞。他以為三長兩短指的是未蓋上蓋兒的棺材,因為棺材正好由三塊長木板、兩塊短木板構成一個匣子。棺材是用來裝死屍的,『三長兩短』在口語中常指意外的災禍、有生命危險的事故,或許與此有關。這位學者擔心隨着火葬制度的推行,後世見不到棺材也就搞不清『三長兩短』的來源了。『三長兩短』指棺材的說法不無道理,但仔細推敲一下,人死後棺材豈能不蓋上蓋兒?且不說蓋棺論定,不蓋之棺焉能下葬?可是蓋上蓋兒那就不是『三長兩短』而是四長兩短了,或許另有他解。
帶着疑問我查閱了【辭源】、【漢語大詞典】、【成語辭典】等書,均只有釋義與例句,沒有出處。較早的例子有明朝的,如範文若【鴛鴦棒傳奇・恚剔】:『我還怕薄情郎折倒我的女兒,須一路尋上去,萬一有三長兩短,定要討個明白。』以後馮夢龍【醒世恆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中也有:『倘有三長兩短,你取出道袍穿了,竟自走回,那個扯得你住!』求解『三長兩短』一時走入了死胡同。
有道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忽一日翻書,見【禮記・檀弓上】有如下記載:『棺束,縮二,衡三;衽,每束一。』記述如此簡約,只好認真讀孔穎達疏:『棺束者,古棺木無釘,故用皮束合之。縮二者,縮縱也。縱束者二行也。衡三者,橫束者三行也。衽,每束一者。衽,小要也,其形兩頭廣,中央小也。既不用釘棺,但先鑿棺邊及兩頭合際處作坎形,則以小要連之令固,並相對每束之處以一行之衽連之,若豎束之處則豎著其衽以連棺蓋及底之木,使與棺頭尾之材相固。漢時呼衽為小要也。』
用現代話作一簡要複述:古時棺木不用釘子,用皮條把棺材底與蓋捆合在一起。橫的方向捆三道,縱的方向捆兩道。橫的方向木板長,縱的方向木板短,『三長兩短』即源於此。衽原本指衣服的縫合處,此指連接棺蓋與棺底的木楔,兩頭寬中間窄,插入棺口兩旁的坎中,使蓋與棺身密合。衽與皮條聯用,就是為了緊固棺蓋。發展到後來用釘子釘棺蓋,既方便又快捷,衽也就逐漸被淘汰。三長兩短的捆棺材皮條也隨之消失,但這個詞語卻一直流傳下來,在現代漢語中也經常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三長兩短』有時也被縮略成『長短』,意思不變。請看【紅樓夢】第十一回:『可是呢!好個孩子。要有個長短,豈不叫人疼死!』
作者 : 趙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