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國學數典 目前國內正在掀起讀經熱,各種各樣的讀經班、私塾、書院,如雨後春筍拔起於全國各地,勢不可擋,這是大好事。原因很清楚,現行體制下的教育,已無力完成把學生培養成有道德、有覺悟、有知識、有能力接班人的重任。而體制下的教育要改革,又談何容易?這幾十年的改革現實,已使人們不再寄予希望,所以才出現以上這種形勢。在這新生事物身上,我認爲,寄託著教育的理想、民族的希望,包括南方科技大學這樣的公立學校。
然而,從這些年私人辦學的實踐來看,也出現了些令人擔心的現象。
現在的辦學者,大都是基於以上認識以及滿腔的熱情來辦學的,這是很可貴的。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由於『五四』新文化運動近百年來的極『左』思潮,以及『文化大革命』和『改革開放』商品大潮中『一切向錢看』思想的影響,現在真正懂得國學、懂得教育的人已不多,包括大學裡的教授。因此,大多數辦國學者應該一邊育人,一邊學習:學國學,學教育。在辦學中,逐步把自己變成內行。須知,外行最終是搞不好教育的,這是六十多年來的沉痛教訓。
國學經典,都是印在書上的。他們都是用古漢語、古漢字作爲載體的。古漢語、古漢字是和現代漢語、現代漢字有較大區別的語言文字。雖然有的國學經典已經用現代簡化字排印了,但它們與現代漢字畢竟不是一回事,只是形似而已,字形、字音、字義都不相同。所以讀經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識字問題。識字教學,古代稱爲『小學』,因其在小學進行。所以古代即有『不通「小學」,則不通「經學」』的說法,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今天的讀經,要真正讀懂經典,也必須打好古漢語文字、音韻、訓詁學基礎,這是毫無疑義的。
下面,我們舉些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易經】之『易』是什麼意義?
①『易 ,飛鳥形象也。』
②『易,蜥易,i蜓,守宮也。象形。』
③『【秘書】說曰:「日月爲易,象陰陽也。」』
④ 『易者易,變易也,不易也。變易者其氣也,不易者其位也。』
從『易』字的本原來說,這些解釋都不對。
易,甲文作t、s、p,爲甲杯傾水於乙杯;後又簡化爲易(金文)。易,P也。易,音羊益切(【廣韻】),上古定母錫部入聲;P,亦上古定母錫部入聲也。
因此『簡易』、『變易』、『不易』三義,爲引申義,爲【易】之用,【易】之流;而『交易』、『交P』才爲本義、本位,【易】之源也。
【易經】【乾】卦之【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之『行』爲何義?
①『行者,運動之稱。』
即把它解釋爲動詞,從此處『行』字的本原用法這一角度來說,這種解釋是錯的。
『行,性也。』才是它的準確解釋。這就是說:行是性的通假字,『天行』就是『天性』,就是天的本性、規律。也可解釋爲天道,『行,道也。天行爲天道也。』但必須說明爲什麼。天性既爲健,作爲天的一分子――人,當然就應該自強不息了。也就是說,人性亦本如此。我們平常講的人的品行,實際上就是品性;操行就是操性。
從修辭學上來說,也可作出如此判斷。見【坤】卦之【象】曰: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根據古文章學與修辭學,我們就可以知道它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對文。地勢是名詞,天行也一定是名詞,而絕不是動詞。
再舉【老子】例子:
『道,可道也,非常道也。』(第一章)
這句話我們從字面上是讀不懂的:爲什麼可道之道,是非常規之道呢?非經常之道呢?有了文字訓詁學知識後,我們知道了:『常』原來是『恆』的避諱字,避漢孝文帝劉恆諱,這叫同義字避諱。【爾雅•釋詁】:『恆,常也』;【易•象下傳】:『未變,常也』;上古『恆』、『常』同義,長久不變之意,形容詞。今『常』爲『經常』、『通常』意,已變爲副詞,恆、常已有別。所以,知道這句話實際上是:『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就好理解了。人們認識到並能用語言文字表述出來的大自然規律,不是永恆不變的規律;因爲人們對大自然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再看: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蚤服;蚤服,是胃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第五十九章)
這『嗇』字如何講?
『非貶義之「吝嗇」,是褒意,即「儉省」。這是老子極力讚頌美德的概念。』
說得多好啊!殊不知,這個『嗇』字是『稼穡』之『穡』字的本字,古文爲上面兩個禾字,下面一個古倉廩的『廩』、即㐭字。即有了莊稼,倉廩才有糧食的會意字,指的是務農的重要性。至於說後面的『夫』、『蚤服』、『胃』等字詞,沒有『小學』知識肯定是讀不懂的了。再看:
『大方o禺,大器免成,大音希,大象o刑,道Jo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第四十一章)
這都是帛書本的寫法。這下,否定【老子】的人認爲又找到可靠證據了,【老子】的愚民觀在『大器免成』得到很好的證明。他們不知道『免』是『晚』古字。諸如『禺』、『希』、『刑』之類也如此。
再看第二十二章:
『「曲t全,
枉t正,
窪t盈,
敝t新,
少t得,
多t惑。」
是以}人桃唬
以樘煜履痢!
對『曲』字的理解,一般是『彎曲』;但下文已經有『枉』字了,不可能重複,何況根據上下文,『(彎)曲』與『全』不是一組反(對)義詞。於是有人根據:
『曲,局也。』(【釋名•釋言語】)
『不教不局。』(【詩•正月】)【毛傳】:『局,曲也。』
『老聃之道,人皆求福,己獨曲全。』(【莊子•天下篇】)
解釋爲『局限』,有的解釋爲『委曲』。
這些解釋,與整段話(一章)文義都不貼切,訓詁學上把這叫作『未安』。實則,『曲』是『闕(缺)』的通假字。請看:
曲,溪母屋韻;闕(缺)溪母月韻,謂之『一聲之轉』後通假。現代吳語『曲』就讀爲『闕(缺)』。這樣,『缺則全,枉則直』就說得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