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新聞網 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西學東漸的風潮越來越大。1918年,『激進派』的代表錢玄同發表慷慨激昂、言辭激烈的文章,要求廢除漢字、漢語,採用世界語。黎錦熙與之呼應,於1922年在『國語統一籌備會』(簡稱『統一會』於1919年成立)上拋出了『廢除漢字、採用拼音文字』的提案。當時的『五、四』領袖陳獨秀在兩派之間採取了折衷的態度,雖然不同意廢除漢語,但同意用羅馬字拼寫漢語。這樣一來,就掀起了漢字拉丁化的狂潮------『國語羅馬字運動』。
1922年,錢玄同提出歷史上第一個有關簡體字的具體方案――【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該方案指出,針對漢字難識難記問題,改用拼音是治本的方法,減省漢字的筆畫是治標的方法。但是,鑑於漢字的弊端日益明顯,而治本的方法又一時拿不出來,所以減省筆畫的治標辦法是唯一的選擇。錢玄同在該方案中提出的八種簡化漢字的方法,成為後人簡化漢字的重要依據。
1923年,『國語統一籌備會』的【國語月刊】成為激進分子的宣傳口舌,連篇累牘地發表廢除漢字、採用羅馬字的文章,諸如錢玄同的【漢字革命】、黎錦熙的【漢字革命軍前進的一條大道】、趙元任的【國語羅馬字研究】、蔡元培的【漢字改革說】------在這『國語羅馬字運動』的聲浪甚囂塵上的背景下,教育部的『國語統一籌備會』就成了激進分子的一言堂。凡是鼓吹『國語羅馬字』的激進分子就是時髦的『革命派』,就成為會中的風雲人物、決策人物,說啥是啥。錢玄同、黎錦熙提出『請組織國語羅馬字委員會案』,『統一會』就馬上決議成立『國語羅馬字拼音研究委員會』; 黎錦熙提出修改『國音』、修改【國音字典】的提案(內容是砍掉『國音』的尖音、舌面鼻音和入聲等語音成分),『統一會』就立即成立了『修訂【國音字典】委員會』。 『統一會』中凡是不贊成廢除漢字的就說是『保守派』,就會陷入『勿容置喙』的困境,就連『統一會』的會長張一也只能退避三舍。在『激進派』成為『國語運動』領軍人物的背景下,學識淵博、手段高明的湘潭人黎錦熙,成為議定『國語羅馬字』的『數人會』(由 錢玄同、黎錦熙、趙元任、林語堂、汪怡、劉復等六人組成)的絕對權威。1926年『數人會』議定的『國語羅馬字』,其實就是威妥瑪方案的翻版,除了增加了字母標調之外,其字母形式和1910年出版的【華英字典】的字母形式沒有多大的差別。其字母標調法雖然是趙元任的,但語音系統卻是黎錦熙推崇的威妥瑪模擬的滿州貴族的語音系統,其音系的最大特點就是尖音讀為團音,即取消尖音、合併尖團。取消了尖音、合併了尖團的『國語羅馬字』一出台,就遭到了『保字派』的強烈反對,『保字派』一是不贊成漢字羅馬化(拉丁化),二是不贊成取消尖音、合併尖團。國羅派雖然與1926年自行公布了『國語羅馬字』,但是,教育部不贊成,國民不認可,『國羅』名存實亡,等於擱淺。
在兩派關於字形、字音的爭論相持不下的時候,中國政壇風雲突變。1928年8月,國民黨的南京政府成立了。在學術爭論上一貫主張『兼受並蓄』的蔡元培當上了南京大學(屬於教育部的)的院長。黎錦熙馬上懇請蔡元培公布『國語羅馬字』,由於蔡元培傾向於漢字拉丁化,又和黎錦熙是朋友,就應黎氏之求,以個人地位公布了『國語羅馬字』。『國羅』雖然被公布,但教育部仍然不承認,仍然指令用區分尖團音的『郵政式』拼寫北平大學的校名,而不准用『國羅』拼寫。錢玄同、黎錦熙對此提出抗議,但教育部不與理睬。『國語羅馬字』再次擱淺,合併尖團的『新國音』再次擱淺。
1928年,語言學家黎錦熙和趙元任創立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簡稱『國羅』),1931年身在蘇聯的共產黨人瞿秋白與蘇聯漢學家合作,制訂了拉丁化新文字(簡稱『北拉』),但是,由於『北拉』沒有標調,無法解決同音詞問題,人們只能靠上下文揣測詞義,經常鬧誤會。『國羅』雖然有四聲的區別,但它有一套很複雜的變讀法則,一般人很難掌握。而國際上對於漢語的注音又普遍採用早年英國人威妥瑪,根據北京讀書音,制訂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威妥瑪式。威妥瑪式雖然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可,但很多音都拼不准。
1932年又是風雲突變,『一、二八』上海事變,日軍焚毀了上海商務印書館,在南京政府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擔任要職的黎錦熙乘機擔任了商務印書館的館長,就以教育部的名義出版了他在1926年完成而不被教育部承認的取消尖音的【國語常用字彙】(原名【國語詞典】),將『國語羅馬字』和合併尖團(這是不懂語言、文字發展規律的錯誤做法)的『新國音』搬上了字書,隨後就極力鼓吹『國羅』是法定文字,『新國音』是法定標準音。
不過,由於自身的缺陷,這套官方字母方案從未得到學界的一致認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