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47|回覆: 0

[漢語言文學] 百年『文字改革』評(1)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1-3-25 09: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新聞網
西歐文藝復興啟動後,1582年(明萬曆十年),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來到中國,他在明朝萬曆年間(1605年)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蹟】內有【信而步海,疑而即沉】等四篇文章。提出用意大利文字的字母,拼寫漢字讀音(近似音),即用意大利語,音譯漢字的讀音。羅常培根據文章裏的漢字對照拉丁字母,整理出漢語的26個聲母和44個韻母的『漢語拼音方案』。


    1626年法國人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資】。這是一部最早用音素文字給漢字注音的字彙。即用法文字母,音譯漢字讀音(近似音),他的拼音方案是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人稱『利、金方案』。


    清朝末期,英國駐華使館的公使威妥瑪,在任職期間,為了外國人(主要是使用英語的人)便於學習和掌握漢語p漢字,先後寫成【尋津錄】(1859)和【語言自邇集】(1867)兩部著作。在這兩部著作中,『威妥瑪』模擬滿州貴族的語音系統,制訂了『英文字母拼音方案』給漢字注音,即用英文字母,音譯漢字讀音(近似音)。這個方案以後被普遍用來拼寫中國的人名、地名等,一般稱為『威妥瑪式拼音』。這個『威妥瑪拼音』方案裏,缺少中原漢語裏的『積』、『漆』、『西』三個尖音、『鵝』舌根音,『捱』複合韻母、等幾種『音型』。所以,不能完全地音譯中原漢語的語音(近似音)。


    這些外國人,用他們的拼音文字的字母,音譯漢字讀音(近似音)的方法,啟發了中國人把漢語的語音分解成『聲母』和『韻母』,並且發明一種表示漢語『聲母』和『韻母』的符號,使用拼音的方法,給漢字注音。這種方法,比從前的『切音』,既易寫,又易學。所以,從此代替了『切音』方法。


       1840年以來,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擊碎了中國『天朝上國』的迷夢。第一次睜開眼看世界的中國文人,突然發現與西方相比,我們這個老大帝國竟然已落後如許。國家的落後是科技的落後,科技的落後緣於教育的落後。於是,中國的知識分子們開始重新審視幾千年傳承下來的中國文化了。漢字是中國文化的一種載體,所以,這種審視,自然包括了漢字楷體系統。


    中國的一些文人,看到西方一些國家的科學技術先進,就以為他們一切都先進。全盤接受了西方片面的錯誤的『語言文字學』。他們也同時看到,西方拼音字母文字只要會說就會寫(事實也並非完全如此),國民識字率很高;而漢字獨立於語言之外,筆畫繁難,致使中國的文盲率達到98%以上。於是就認為教育落後蓋因漢字太難的緣故。於是就認為拉丁字母文字比漢字先進(其實是不可類比的),因此,就提出改革漢字,企圖用羅馬字母組成『漢語拼音文字』來替換漢字楷體系統。
中國人向外國人學習了『拼音原理』,把漢語的語音分解為『聲母』和『韻母』,並用表示『聲母』和『韻母』的符號,來給漢字注音,從而取代了使用2千年的『漢字切音法』,的確是一個進步。但是,要用『漢字注音符號』組建新的漢字,來更新漢字楷體,就是『邯鄲學步』了。因為漢語是『語音多載的語言』,存在大量的『同音異詞』,純拼音字母組成的『漢字』,是不能區分這些『同音異意詞』的。


      1892年,一個名叫盧戇(zhuang 去聲)章的福建青年,經過十年的努力,寫成了一本名為【一目了然初階】的書。這是第一套由中國人自己制訂的漢語拼音方案,盧戇章把它稱為『切音新字』。他認為通過這套方案,可以做到『字話一律』。從而『省費十餘載之光陰,將此光陰專攻算學,格致(物理)、化學、以及種種之實學,何患國不富強也哉』。但當他把這套方案提交給清政府後,卻遭到了眾人的嘲笑。雖然,盧戇章的『切音新字』沒有得到推廣,但是一場『切音字運動』卻徐徐拉開了大幕。


       【官話合聲字母】、【贈訂合聲簡字譜】、【中國音標字】。。。。。。在清朝行將滅亡的最後十幾年中,各種拼音方案不一而足。


    1908年,『改革派』吳稚輝(吳敬恆)發表文章,鼓吹廢除漢字、漢語,採用世界語。『保字派』的代表張炳麟,對其進行了批判,反對廢除漢字、漢語、採用世界語的主張,提出為使漢字好學,可以減省某些漢字的筆畫和創造一套為漢字注音的拼音方案。


       在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誌】上,發表【普通教育當採用俗體字】一文。該文被視為近代簡化字運動的開端。


       1912年孫中山領導的中國民主革命取得了初步勝利,成立了『中華民國』政府。『民國』成立之初,新政府就立即着手普及國民教育。但漢字繁難,方言繁雜,兩個攔路虎使新政府犯了難。於是,也把目光投向『切音字運動』。


        1913年2月25日,『讀音統一會』在北平(今天的北京)召開,各省紛紛派代表參加。此次大會的宗旨明確:審定國音,采定字母。然而,會議進行得並不順利。在審定漢字的讀音時,代表們便吵作一團,經過一個多月的論證、調解,終於審定了6500多個漢字的國定讀音。 而在采定字母的工作上,分歧更加無法調和。漢字筆畫式的、拉丁字母式的、速記式的,甚至豆芽式的字母,千奇百怪。制訂者更是各執己見,誰也說服不了誰。議長吳敬恆不無辛酸地寫道:『無非人人想做倉頡,人人自算衣,幾乎也無從軒輊,也無從偏采哪一種。』


        就在各種方案爭論不休的時候,魯迅等人提議,能否採用審定字音時用的『記音符號』。這個提議得到了大家的認同,會議對這套漢字筆畫式的符號加以修改,定名為『注音字母』。


    『讀音統一會』按照『保字派』的意志議定了漢字筆畫式的拼音方案――『國音』(後來叫做『老國音』),出版了【國音字典】,灌制了發音唱片,推廣了『北方大眾普通話』(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州音,西周稱雅言、晉代稱通語、明清叫藍青官話――就是西起陝西藍田,東到山東青州的黃河流域的大眾話)。兩派的第一次爭鬥,『保字派』取得勝利。到新中國成立時,這套『注音字母』已經作為識字的輔助工具在民間使用了40年。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