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88|回覆: 0

[論史] 戰國君主論探析(11)

[複製連結]
夏知 發表於 2011-12-6 09: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華文史網
四、總結:秩序重建與帝國存續
    在春秋戰國的550年裏150,上古的寧靜和諧被徹底打破了,中國社會經歷了一場異常深刻的動盪和混亂。短暫的變革會給社會發展帶來一些全新的因素;而長久的無序將把社會帶到崩潰的邊緣。這是當時社會政治和文化精英的共識。秩序的重建由此成為整合(Integration)最重要的內容。春秋時期的大國爭霸和戰國時期的各國變法是地方統治者為實現整合在政治上的努力;主要思想流派的創始人及其後繼者對治國方略的追求是整合在文化領域中的體現。
    儒道法三家的代表人都對無序有一種先天的恐懼感,所以他們首先要賦予整合以合法性。不管各派對『一』的理解有多麼不同,他們都明確指出天下應該『歸於一』,既儘快結束當今的變亂紛仍,使社會重回有序。有序的回歸(整合)必須在領袖的指引下進行。領袖可以是道德楷模,可以是與天地相參的聖人,甚至可以是專制的惡魔,只要他能夠確保整合的完成就行。由此看來,在整合進行中,能夠給它以切實有效幫助的只有法家君主論。秦從公元前356年任用商鞅變法,到公元前221年贏政統一天下,135年間始終篤行法家的教導,最終圓滿的完成了整合。
    整合意味着轉型(Transformation)。五百五十年的動盪所孕育的決非普通的變革,而是中國古代社會一場影響最為深遠的轉型:中國從鬆散的農耕社會轉變為統一的集權民族國家。黃河流域崛起的是一個有着勃勃生機的年輕的君主專制帝國。帝國從整合中演生出來,那麼它的存續又將如何?
    帝國是一個有機體,它生命的存在和延續取決於各種資源的有效提供。帝國的存續依賴於三種資源的供給:經濟資源,行政資源和文化資源151。帝國的土地、稅收等各項財經政策的目的就是搭建運送經濟資源的通道;政治體制和官僚隊伍的建設為行政資源的運送搭建通道。文化資源的提供,其最重要的內容就是營造一種對君主和現實政治秩序認同的大眾心態。就此而言,法家君主論將提供對帝王和現實政治的絕對認同。但它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陷:它的基點在於人性本利,從根本上是懷疑人的;這很容易使君主陷入急功近利的誤區。在整合的收尾階段,社會對強力君主的呼喚最為強烈的時候,法家君主論最容易受到統治者的青睞。但當和平年代到來,統治從急暴逐漸轉向溫和的時候,它的影響就日漸衰微了。道家君主論給君主統治的實施帶來高超的技巧;但它對出世的追求會從根本上否定對現實的認同。道家那些無羈無絆、崇尚空靈的軼民更是對現實政治秩序產生了負面影響。只有儒家君主論為帝國的存續提供持久而有效的幫助。
    當帝王的地位確立後,他就迫切地需要用一種『確定性』代替整合時代的『不確定性』,歷史必須從『試驗性的』(experimental)轉變為『傳統性的』(traditional);否則,他的統治從一開始就並非確定無疑。通過儒家君主論獲得這種確定性是輕而易舉的:儒家『後向的』的歷史觀會把傳統的神聖光環戴在現實王朝的頭上。歷代皇帝中,只有秦始皇要書寫全新的歷史,『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千萬世,傳之無窮』152。秦的短命很快就否定了他的這種嘗試。但凡實現了長久統治的王朝無一不從傳統中尋找無尚的尊嚴;而儒家是最強調傳統的。這或許正是儒家君主論兩千年來長盛不衰的奧秘所在。
    可是儒家君主論又允許對君主偏離道德準則行為的自下而上的批評甚或糾正;這就使得它所提供的文化資源有可能發展成為一支獨立的力量。任何獨立於君主之外的力量都是對君主潛在的威脅。所以君主不得不在接納它的同時,又要想方設法抑制儒學獨立性的發展。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歷史就是如此(That’s the way History is)。因為,『在歷史中,哪有完美?(There’s Nothing Perfect in History)』。


    作者:池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