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博域 二、興盛
1.位列諸侯
經過長達百年的慘澹經營,秦暴霜露、斬荊棘,逐步適應了西陲惡劣環境,實力與日俱增。
前771年,西周王朝周幽王之子宜臼敵通犬戎,犬戎攻鎬京,幽王被殺,西周滅亡。犬戎大軍盤踞於鎬京,王子宜臼召集諸侯勤王,秦襄公與衛武公、晉文侯、鄭武公共襄義舉,驅犬戎,保社稷。
前770年,宜臼即位爲周平王,平王懾於犬戎之威,決意東遷洛邑以避其鋒,秦襄公爲周王室開路,護衛周王至新都。平王因秦襄公之功,始封秦爲諸侯,並許之『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秦襄公得到了周王室的空頭支票,誰也沒有想到僅僅20年,秦襄公以及他的兒子秦文公就讓這個支票兌現了。
2.秦晉之好
秦文公之後,又經數代國君的努力,在謀求自己的發展空間,在討伐西戎之戰中節節勝利,歧豐之地皆納其下,又先後滅盪社戎,擊敗、冀兩戎部,征彭戲戎,兵臨華山,收復杜、鄭之地,滅小虢,版圖一直推進至關中東端。秦德公元年秦遷都城至雍。至此,秦人經東周初年近百年的艱辛創業,已占有關中平原大部分領土,實現崛起,成爲西方新興強國。
至秦宣公時,秦軍與剛剛統一不久、與自己同樣處在高速擴張狀態中的晉國發生邊境衝突。秦宣公、秦成公皆非長命,幼弟趙任好立,是爲秦穆公。
秦穆公很有雄心,爲了使晉國親於秦,先後擁立晉惠公、晉文公來安定晉國的混亂局面,本想立晉文公已達到控制晉國的目的,最後晉文公反借秦之力而強大晉國、稱霸中原,爲秦國未來的不得志種下了惡果。
3.稱霸西戎
穆公意欲插手中原,卻被晉文公、晉襄公父子所阻,崤之戰中秦軍主力全軍陣亡,秦穆公染指中原的計劃破產。此時晉國正處於君明臣賢、國富民強的巔峰時期。穆公果斷的調整國策,將戰略目標定在西戎的游牧部族。王官之役後,秦穆公將矛頭指向西戎,史載『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秦穆公穩定了自己的大後方,奠定了秦國作爲春秋四大強國的基礎。
三、中衰
1.東進受阻
秦穆公稱霸西戎後,國力得到加強,不久穆公歸天,子趙立,是爲秦康公。秦康公及其子秦共公在位期間繼父祖之餘烈,向晉挑戰,與楚靠攏,欲與楚形成對晉國的夾攻之勢。時晉靈公頑劣成性,趙盾(亦爲造父之後)把持晉政,晉國霸權幾欲崩潰,楚莊王北上爭雄於晉,然秦屢攻晉國後方,卻難得一勝。
前604年,秦共公崩,其子榮立,是爲秦桓公。桓公不恤國政,民多怨也。前597年,楚莊王大敗晉師於,晉國霸業驟衰,桓公陰攻晉之肋,不想卻被令狐文子大敗於輔氏。哀哉!泱泱大秦,竟不及於晉一魏氏之族。
前578年,秦桓公背盟攻晉,晉厲公率四軍八卿攻入秦國,大敗秦軍於麻隧,諸侯之師揚威於關中。次年,秦桓公暴死。其子石立,是爲秦景公。
秦景公即位,繼續奉行聯楚攻晉的方針,時晉悼公立,諸卿和睦,晉國復強,楚國退出爭霸行列,晉悼公復霸中原,諸侯歸心,秦無力再與晉國周旋。
2.偏安一隅
在前546年晉楚弭兵之盟後,秦景公也著力改善與晉國的外交關係,雙方重溫秦晉之好。
當雙方的外患各自解除後,晉國六卿輪番執政,太史公曰:『晉公室卑而六卿強,欲內相攻,是以久秦晉不相攻。』秦國向東不能出崤函,爭南不能及巴蜀。秦以晉爲城池,晉六卿內訌,政令不能統一,秦國就這樣踉踉蹌蹌的走完了春秋之路。
3.三晉伐秦
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攻滅智伯,智氏覆亡。趙襄子執政,三家架空晉侯,號稱『三晉』。前425年,趙無恤卒,魏斯繼之爲執政。前413年,魏斯率領三晉聯軍向諸侯發難,三晉勢力急劇膨脹。
魏文侯以李悝爲相,變法圖強,魏氏迅速強盛,拜吳起爲將,侵吞秦之西河,窺視關中。秦簡公、秦惠公屢次攻魏,意欲奪回西河之地,皆被吳起所敗,吳起乘勝攻入關中,勢如破竹,秦不能敵。
前389年,秦惠公破釜沉舟,起兵50萬與魏軍一戰,吳起在陰晉一戰中,以五萬之卒大敗秦軍,秦國此戰輸得傾家蕩產,再也無力抵抗三晉的攻勢。
幸運的是三晉中趙國不滿魏國的壓制,魏趙反目,三晉聯盟瓦解。魏國結怨於諸侯,秦國的壓力大減,前385年,秦公子趙師隰回國即位,是爲秦獻公。獻公立,仿魏制而用於秦,秦國局勢得以穩定。
四、崛起
1.商鞅變法
前361年,秦獻公壽終正寢,其子渠梁立,是爲秦孝公。
孝公即位之初,對秦之衰痛心疾首,乃下求賢令:『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魏國人衛鞅入秦,教孝公以霸道之術,孝公甚喜,力排眾議,以衛鞅爲大良造,實施變法。
衛鞅徹底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建立新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推行郡縣制以加強中央集權,重視農產,出現了『家給人足』的繁榮景象,全國百姓以私下鬥毆爲恥,以爲國家立下戰功爲榮,國家戰鬥力不斷增強,富國強兵的秦國,成爲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傲視於西方。
2.秦公駟稱王
孝公既歿,子駟立,諸誣商鞅,駟懼而誅之,收秦之國柄。駟繼父之威,積極對外擴張。
秦公駟繼立,公族、客卿兩用之,文武相繼,國勢日強。蘇秦奔趙,山東諸侯懼西秦而欲合縱,張儀相秦,外連衡而斗諸侯。
前325年,秦公駟稱王,史稱秦惠文王。秦王駟聯韓魏而攻齊楚,敗義渠而並巴蜀,奪西河而吞宇內,掌控了對山東諸侯作戰的戰略主動權。
3.四雄並立
經歷了孝公、惠文王、武王三代努力,蠶食三晉,席捲荊楚,已初露一統之端倪。
魏國經魏惠王時代的消耗,國力匱乏,在秦、趙、楚、齊等大國的夾攻下,衰落了,魏惠王晚年,三晉當中趙肅侯已經取代魏國成爲了三晉的領軍人。趙肅侯、趙武靈王父子一生征戰,使趙國雄踞北方。
齊國與秦國不接壤,得以獨立發展,在對抗強魏的過程中與秦國是牢靠的戰略夥伴,田氏代齊後,經齊威王、齊宣王、以及齊愍王前期的80年開發,齊國富甲一方,與秦成東西並立之勢。
楚國的吳起變法曾經令楚國強盛一時,楚悼王死後,新法基本被廢,由於楚國本就雄厚的國底,再經歷楚宣王、楚威王之耕耘,楚國於前333年,大敗越王無疆,並吳越之地,天下震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