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姚永輝
古城南出十裡間,鳴渠夾路何潺潺。行人望祠下馬謁,退即祠下窺水源。地靈草木得余潤,鬱郁古柏含蒼煙。並兒自古事豪俠,戰爭五代幾百年。天開地辟真主出,猶須再駕方凱旋。頑民盡遷高壘削,秋草自綠埋空垣。並人昔游晉水上,清鏡照耀涵朱顏。晉水今入并州里,稻花漠漠澆平田。廢興仿佛無舊老,氣象寂寞余山川。惟存祖宗聖功業,干戈象舞被管弦。我來覽登為嘆息,暫照白髮臨清泉。鳥啼人去廟門闔,還有山月來娟娟。
歐陽修【晉祠】詩,詩名一本作【過并州晉祠泉】,作於慶曆四年(1044)。據胡柯【年譜】記載:『四月……命公使河東,計度廢麟州及盜鑄鐵錢並礬課虧額利害。七月,還京師。』此詩正作於歐陽修此次的河東之行途中。晉祠,位於今太原市西南懸瓮山下晉水發源處,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六:『【山海經】曰:懸瓮之山,晉水出焉。今在縣之西南。昔智伯之遏晉水以灌晉陽,其川上溯,後人踵其遺蹟,蓄以為沼。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故晉祠最初是為紀念此地始封君唐叔虞而建。又【山西通志】卷五十七云:『(晉祠)北齊天保中大興營建,遂為北都。北齊後主天統五年改為大崇皇寺。唐高祖舉義師禱於此。太宗親制碑文,仍名晉祠。晉天福六年封興安王,宋天聖間改封汾。』變遷中的晉祠見證了歷代的風雲變幻與滄海桑田,令拜謁此處的游者在觀覽其名勝古蹟的同時,更感慨於那一幕幕曾經的歷史畫卷。所謂『蓋人物千古,莫可親承;廟貌數楹,臨風結想』,此詩雖題為【晉祠】,實則借景懷古,表達詩人對并州五代及宋初盛衰興亡的緬懷。
詩人開篇便描述了晉祠所在及其周圍環境。『古城南出十裡間,鳴渠夾路何潺潺』,詩人持節途中『愛此佳趣聊停車』(梅堯臣【和永叔晉祠詩】),索性下馬拜謁晉祠,並滿懷好奇地尋找那傳說中的晉水之源。走進古祠院落,草木的色澤如此鮮潤,枝繁葉茂的古柏透着淡淡的翠色蒼煙。詩人置身於一片寧靜青緲之中,越發感慨那天地靈秀的鬼斧神工。『鬱郁古柏含蒼煙』,令人聯想起杜子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之句,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鬱郁古柏那蒼老凝重的景象令詩人頓生高山仰止之感。
臨風懷想,古意蒼茫,詩人由晉祠繼而聯想到唐末到宋初并州(太原府)的百年戰亂,於是筆鋒一轉,以『並兒自古事豪俠』句引入歷史興亡之嘆,這是歐陽修七古詩中的慣用筆法,雖運用轉筆但轉而不顯、一氣呵成、自然流暢。據【宋史•地理志】卷八六:『河東路,……其地東際常山,西控党項,南盡晉、絳,北控雲、朔,當太行之險地,有鹽、鐵之饒。其俗剛悍而樸直……太宗平太原,慮其恃險,徙州治焉。然猶為重鎮,屯精兵以控邊部雲。』太原城具天時、地利、人和之優,從唐末到五代多次成為割據勢力的必爭之地,『戰爭五代幾百年』。接着詩人的思緒飛入本朝,『天開地辟真主出,猶須再駕方凱旋』,宋太祖趙匡胤建宋後,宋太祖、宋太宗兩代君王先後『御駕親征』,才最終攻滅盤踞太原的北漢政權。一個『猶』字凸顯了詩人對太原作為戰略要地易守難攻的唏噓不已。宋太宗滅北漢後,鑑於太原城特殊的軍事地位,宋太宗將其治所遷往榆次,並引水灌沖城壘,繁榮古城遂成廢墟,後北宋又重建太原城,但城址已有略微的變化。如今展現在詩人眼前的這些亂草飛叢,提醒着詩人那段動盪的歲月,詩人以『秋草自綠埋空垣』之句作為第二層意旨的收筆,裊裊餘音滿蒼穹。古人感時詠物,往往喜用『自』字,如杜子美【蜀相】『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等。此處的『秋草自綠』,不僅讀來聲調頗具美感,同時歲歲朝朝、自生自滅的秋草伴着這空曠幽靜的斷壁殘垣,如此寥落寂寞,正是千古滄桑、物是人非之感的真實寫照,令讀者也感動於這悠遠悠長的歷史遺音。
眼前的水光山色令人感慨傷情,在餘音裊裊的唏噓回味後,詩人又再一次運用轉筆,以『並人昔游晉水上』引入并州的今昔對比。昔日的并州人嬉遊於晉水岸邊,清澈如鏡的晉水波光粼粼、百舸爭流,滋養着這一方充滿生命力的水土。而今戰火已消逝多年,故舊耆老早已被歷史所淹沒,『晉水今入并州里』,灌溉着這萬里沃野,一片片稻花密布,然而盛衰興亡的遺蹟尚依稀可見,氣象寥落,山川寂寞。祖先們的赫赫功業也僅僅留存於被付諸管弦的盛世樂章之中,開國皇帝的千秋功業往往被編為歌舞,配以歌詞,在朝廷的重大典禮上演奏,如【樂府詩集】中的部分『郊廟歌辭』,又如唐代【破陣樂】、【七德舞】等。詩人在無盡的懷想中,感慨經過戰火洗禮的并州的今昔之變,再一次表達其歷史滄桑之感,真乃有一唱三嘆之妙。
一番覽登嘆息之後,詩人的思緒最終回歸眼前的現實,幽深恬靜的祠中晚景,月色籠罩,詩人在清澈的泉水旁駐足流連,泉水仿佛映照出詩人內心複雜的心緒,此時歸鳥啼叫,遊人離去,廟門已掩,那山上漸漸升起的月色,明澈娟娟。詩人最終以『鳥啼人去廟門闔,還有山月來娟娟』的合筆來結束全詩,『還有』二字把詩人餘興未已,對月冥想的畫面生動地展現於讀者眼前,餘韻悠然,留下無盡的遐想與回味。
方東樹評歐陽修七古云:『歐公情韻幽折,往反詠唱,令人低徊欲絕,一唱三嘆,而有遺音,如啖橄欖,時有餘味。』(【昭昧詹言】卷十二)歐陽修的【晉祠】一詩正體現了這精妙之論,然而此詩卻長期未被學者重視。歐陽修面對古祠,高山仰止,百感中來,將自己激昂頓挫、波瀾起伏的情緒恰到好處地與詩歌的創作技巧相結合。本詩運用了兩次轉筆,卻自有信手拈來之妙,轉筆後,均用頗具意蘊之句引發讀者感慨回味,使全詩呈現出跌宕之美,全詩在現實與想象間自由流轉,開合有度,收放自如,最終給讀者留下了對滄桑巨變的無盡回味。同時,本詩也體現了歐陽修慣用的古文章法,以文為詩的特點,如『我來覽登為嘆息』、『還有山月來娟娟』等詩句。與之相較,梅堯臣的和詩就平淡直板得多了。
(作者單位:西華師範大學文學院)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