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華網論壇 一、『虎狼之秦』的觀念,是在戰國晚期六國與秦之間產生的,是東方六國只針對秦一國而形成的觀念。
【戰國策】所載策士之辭,在述及秦國時,常常稱秦為『虎狼之國』或『虎狼之秦』,如【楚策一】載蘇秦說楚威王曰:
『夫秦,虎狼之國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讎也,橫人皆欲割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謂養仇而奉讎者也。夫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強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顧其禍。』[1]
楚王也回答說:
『秦有舉巴蜀、並漢中之心。秦,虎狼之國,不可親也。』
又【西周策】『秦令樗里疾以車百乘入周』章,游騰(西周臣)對楚王說:
『今秦者,虎狼之國也,兼有吞周之意。』
【趙策三】『秦攻趙於長平』章,虞卿對趙王說:
『秦,虎狼之國也,無禮義之心。其求無已,而王之地有盡。』
【魏策一】『蘇子為趙合從說魏王』章,蘇子說魏惠王曰:
『然橫人謀王,外交強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國患,不被其禍。』
【魏策三】『魏將與秦攻韓』章,魏將與秦攻韓,朱己謂魏王曰:
『秦與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而無信,不識禮義德行。苟有利焉,不顧親戚兄弟,若禽獸耳。此天下之所同知也,非所施厚積德也。』(BC262)
『虎狼之秦』的說法,在【史記】述及戰國史的文字中,也常常可以見到,由於【史記】記載戰國史事所據材料多來源於【戰國策】中的一些篇章,這樣的說法出現在【史記】中實屬當然。[2]此外【史記】還記載,秦末楚漢相爭時,樊噲在鴻門宴上對項羽也說:『夫秦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3],【淮南子要略】亦云:『秦國之俗,貪狼強力,寡義而趨利,可威可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勸以賞,而不可厲以名,被險而帶河,四塞以為固,地利形便,畜積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勢而吞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鹽鐵論褒賢篇】也說:『秦以虎狼之心,蠶食諸侯。』[4]【戰國策】一書中的材料,大多也形成於戰國晚期到秦漢之際,可見,在戰國晚期到秦漢之際,『虎狼之秦』的觀念一直存在於人們的思想中。
與此形成明顯對照的是,此段歷史時期中的東方六國,卻極少被冠以『虎狼』之名。那麼,『虎狼之秦』到底是什麼含義?為什麼戰國晚期以來人們稱秦為『虎狼之國』?
考查『虎狼』一詞及其相關語,在春秋時代的使用,大抵包含三層意義。【左傳】文公十三年載,晉人設計誘獲仕於秦國的士會,秦人中計派遣士會去與晉人相見,士會推辭時即說:『晉人,虎狼也。若背其言,臣死、妻子為戮,無益於君,不可悔也。』又【左傳】哀公六年,齊國的陳乞說:『彼,虎狼也,見我在子之側,殺我無日矣』云云[5]。這兩例中,『虎狼』一詞均表示為人兇殘暴虐而無信義。
【左傳】宣公四年,楚司馬子良生子越椒,子文說:『必殺之!是子也,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弗殺,必滅若敖氏矣。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又昭公二十八年載,叔向的兒子伯石生下來時,叔向母親聽到伯石的哭聲,說:『是豺狼之聲也。狼子野心。非是,莫喪羊舌氏矣。』[6]【國語晉語八】對伯石亦有類似的記載。這裡,『虎狼』被分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音容相貌,具備這樣特徵的人往往被視為不祥,有狼子野心。從上面所舉二例中二人的行事及結果看,這樣的人最後都能滅家毀國。
『虎狼』的第三個含義則與『戎狄』有關,【左傳】閔公元年載,狄人伐邢,管仲對齊侯說:『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國語周語中】載富臣對周襄王說:『王不忍小忿而棄鄭,又登叔隗以階狄。狄,封豕豺狼也,不可厭也。』[7]在這裡,戎狄被視為豺狼,被視為貪而無厭,在中原國家的眼中成為另類,受到排斥。
『虎狼』的這三種含義,均盡數保留存在於『虎狼之秦』這一詞中。秦被看作兇殘暴虐而無信義,【戰國策】、【史記】等書中屢有記載,例如屈原勸說楚懷王不要去會見秦昭王,所舉原因就是:『秦虎狼之國,不可信』[8];陸賈言秦是『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9];漢代文學儒士也說秦的殘暴是:『紂為炮烙之刑,而秦有收帑之法,趙高以峻文決罪於內,百官以峭法斷割於外,死者相枕席,刑者相望,百姓側目重足,不寒而,…父子相背,兄弟相,至於骨肉相殘,上下相殺。』[10]【戰國策趙策三】『秦圍趙之邯鄲』章載,魯仲連說:『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權使其士,虜使其民。』[11]此事又見載於【史記魯仲連列傳】,【史記集解】引譙周云:『秦用衛鞅計,制爵二十等,以戰獲首級者計而受爵。是以秦人每戰勝,老弱婦人皆死,計功賞至萬數。天下謂之「上首功之國」,皆以惡之也。』此處【史記索隱】云:『秦法:斬首多為上功。謂斬一人首賜爵一級,故謂秦為「首功之國」也。』[12]秦人自商鞅變法,獎勵軍功後,對國內刑法之酷烈,對國外征戰之兇殘,東方六國皆有目共睹。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推斷,戰國時雖屢遭戰禍,但人口尚有千餘萬,『及秦兼諸侯,置三十六郡,其所殺傷,三分居二』;秦統一全國後在其暴政下,更是『十餘年間,百姓死沒,相踵於路』。[13]根據馬非百【秦集史】中『首功表』所列[14],從秦獻公二十一年至秦王政十三年(BC241-BC234)這107年裡,有明確數目記載的,經統計,秦軍共斬首敵軍約1678000人。對於文獻記載的戰國晚期秦軍斬首敵軍之數,已有學者表示懷疑,以為有誇大之飾[15],但秦人在戰爭中的殘酷無情和崇尚首功,則是毫無疑問的,【商君書】言秦『民聞戰而相賀也,起居飲食所歌謠者戰也。』[16]。項羽所言秦『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在當時恐怕是多數人普遍的觀念。
如果說兇殘暴虐是在秦的征戰中,人們對秦國統治下一般民眾和兵士的印象,尉繚對秦王的造訪則給我們透露了當時秦統治者另一方面的信息。據【史記】記載,大梁人尉繚事秦,秦始皇『衣服食飲與繚同』,仔細觀察後尉繚發現:『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與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游。』[17] 尉繚對秦王政相貌的描述,自然使我們想起【左傳】對楚越椒和晉伯石的記載,在人們的眼裡,這樣的人無疑是『狼子野心』。【史記刺客列傳】又說『以雕鷙之秦,行怨暴之怒』,這裡的『雕鷙』也即指秦的凶暴,與『虎狼』同義。
至於秦被視為『戎狄』則由來已久。據【史記】記載,秦之先祖,有『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18],後來秦族的中(Jue2或yu4)保有西垂,他在西方戎族中似乎很有威信,能使西垂和睦,直到秦孝公時雖然寵愛善於養馬的非子,但也不敢得罪中的子孫,就是因為中一系在西方與戎族關係密切,左右着那裡的局勢。周宣王時,宣王利用秦仲及其子莊公誅伐西戎,並封莊公為西垂大夫。後犬戎攻殺無道的周幽王,莊公之子襄公將兵救周,派兵護送周平王,到此時才因為立功,襄公被平王封為諸侯,賜以岐西之地,『襄公於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19]秦與中原諸國才開始來往。由以上可見,秦之先祖與西戎相處,關係十分緊密,或和或戰,在秦和西戎長期相處接觸的過程中,秦受到西戎文化、風俗上的影響是明顯的,一些與中原國家不同的文化傳統已開始根植入秦,再加上秦與中原諸國來往不多,所以【史記】說『秦始小國僻遠,諸夏賓之,比於戎翟』,『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20],秦被中原諸國視為戎狄,這種觀念,一直保留到了戰國,公元前262年魏國想與秦聯合攻韓,朱己就對魏王說:『秦與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而無信,不識禮義德行。苟有利焉,不顧親戚兄弟,若禽獸耳。此天下之所同知也。』[21]關於秦族的確切起源,雖然現在學界尚無定論,但秦在春秋、戰國一直被目為『戎狄』是較明顯的。有學者指出,春秋時期中原諸國指斥周邊國家為『夷狄』,大都是從文化而非種族的意義上而言,文化落後於中原的邊緣之國常常受到歧視而被稱為『夷狄』。秦的情況似乎正是這樣,偏居西陲,建國封侯也都比較晚,春秋時期與中原之國的來往也較少,在文化上可能落後於中原國家。
正如上述【左傳】、【國語】中所說『夷狄虎狼』貪得無厭一樣,在【戰國策】中記載秦如虎狼貪得無厭的材料也十分常見,如【趙策四】『齊將攻宋』章云:『夫秦人貪。』(P769)【魏策三】『秦敗魏於華』章:『夫秦貪戾之國而無親,蠶食魏,盡晉國,戰勝暴子,割八縣,地未畢入,而兵復出矣。夫秦何厭之有哉!』(P889)【魏策三】『魏將與秦攻韓』章:『皆知秦之(欲)無窮也,非盡亡天下之兵,而臣海內之民,必不休矣。』(P908)【魏策四】『秦攻韓之管』章:『以為秦之求索,必不可支也。』(P933)【韓策一】『蘇秦為楚合從說韓王』章,蘇秦說韓昭侯:『且夫大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P968)【燕策三】『燕太子丹質於秦』章:『今秦有貪饕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盡天下之地,臣海內之王者,其意不饜。』(P1192)均言秦非貪食吞滅天下而不足以滿足其貪。【楚策一】載蘇秦說楚威王曰:『夫秦,虎狼之國也,有吞天下之心。』東漢高誘注云:『秦欲吞滅諸侯,故謂虎狼國也。』正是從這一角度作解。
也許秦的上述三個特徵,正可以用來解釋它被稱為『虎狼』的原因。但進一步考察,我們發現秦被稱為『虎狼』有着兩個特殊性。一是時段上的特殊,春秋時期秦從未得過『虎狼之國』的稱號,秦有『虎狼』之稱始盛行於戰國晚期。也就是戰國晚期對各國外交和軍事上影響重大的『合縱連橫』時期(待查:『合縱連橫』盛行於何時期?)。【戰國策】中記載最早稱秦為『虎狼』的篇章,是載蘇秦說楚威王和魏惠王,清代學者顧觀光【戰國策編年】、于鬯【戰國策年表】等均繫於周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這兩篇如果確是蘇秦行事,其實際年代當更晚一些,[22]其它各篇所載在時間上則比這篇更晚。『虎狼之秦』的說法正是產生於各國政治、軍事發生激烈衝突的這一時期。
二是『虎狼』一詞的特殊針對性。以上述『虎狼』三個特徵而論,戰國時並非只有秦一國獨具,雖然這些特徵於戰國晚期的秦國來說較為明顯,例如,楚國亦被中原諸國視為夷狄之國,楚國的兵士在戰爭中也並不以怯懦聞名,但楚國卻從未有過『虎狼之國』的惡稱。事實上,【戰國策】中『虎狼』一詞的指向性相當明顯,也就是說當時只有秦一國如此醒目地被多次稱為『虎狼之國』,稱秦為『虎狼』的是全部東方六個國家,而東方六國彼此之間卻從不這樣稱呼,也不被秦這樣稱呼。
可見,『虎狼之秦』的觀念,是在戰國晚期六國與秦之間產生的,是東方六國只針對秦一國而形成的觀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