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76|回覆: 0

[論史] 先秦分類觀念與中國學術分科之特徵(1)

[複製鏈接]
家鄰 發表於 2011-11-3 14: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論劍歷史門戶網
中國近代意義上的分科觀念和學科門類,是晚清時期受西學影響而逐漸形成的,但這是否意味着中國古來沒有分科觀念?是否意味着中國沒有自己的學術分科體系?這是考察近代學術分科問題之前必須弄清的重要而複雜問題。對於這些問題,目前學術界尚未給予足夠重視,亦無專文系統闡述。本文通過對先秦時期的分科觀念及學術分類體系的初步考察,力圖弄清中國傳統學術分科之基本特徵。  

一  


    『分』、『別』、『類』等觀念,是原始社會後期人類在生產活動中逐漸產生的,是隨着社會分工的出現而自然產生之重要觀念。按照許慎【說文解字】解釋:『分,別也。從八刀。』分,指分別。而『八』的原義,指『別』。【說文解字】曰:『八,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凡八之屬皆從八。』[1]這是秦漢時期對『分』的理解。實際上,在先秦典籍中,有關『分』、『別』的記載也較多。  


    中國象形文字,傳說是黃帝時倉頡所造。許慎【說文解字】曰:『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每(右絲旁),飾偽萌生。皇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虎(右足旁)亢(下走之)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義,萬品以察。』[2]  


    『知分理』然後能『相別異』,有了『分』『別』觀念後,方能『初造書契』。書契造就後,方會『百工以義』,各守其責,萬品以察。因此,許慎曰:『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3]最初之『知分理』與『相別異』,顯然是『依類象形』的結果。這說明中國在傳說的黃帝時代,已經有了『以理群類』、『分別部居』觀念。  


    春秋時期,有關『分』、『別』的記載更多。【論語・微子】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此處的『分』,指分別。【禮記・曲禮上】:『很毋求勝,分毋求多。』此處的『分』指分理財物。『分』之概念在戰國後期典籍中頻繁使用,說明『分』逐漸成為當時的普遍觀念。【荀子・個相篇】曰:『辨莫大與分,分莫大與禮,禮莫大與聖王。』【荀子・天論篇】曰:『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這實際上有了『天人相分』思想。作為名詞的『分』,指貧富、貴賤、長幼等社會地位差別,即『名分』。【荀子・王制篇】曰:『執位齊而欲惡同,物不能澹則必爭。爭則必亂,亂則窮矣。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足以相兼臨者,是養天下之本也。』【荀子・榮辱篇】亦曰:『況夫先王之道,仁義之統,詩書禮樂之分乎?』可見,『明分』觀念比較強烈。【荀子・王制篇】曰:『人何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義。』又曰:『故人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離,離則弱,弱則不能勝物。』【韓非子・揚權篇】亦曰:『審名以定位,明分以辯類。』將『名』與『分』區別開來,『名』用以確定事務的絕對位置,『分』用以確定事務在現實中的相對位置,表明此時人們對名、分之認識更為深入,『分』之概念更為細緻,其外延也愈來愈大。  


    『名分』一詞聯用,最早出現在戰國末期呂不韋編撰的【呂氏春秋】中:『故按其實而審其名,以求其情;聽其言而察其類,無使放悖。夫名多不當其實,而十多不當其用者,故人主不可以不審名分也。不審名分,是惡壅而愈塞。』又曰:『百官,眾有司也;萬物,群牛馬也。不正其名,不分其職,而數用刑罰,亂莫大焉。』故 『有道之主,其所以使群臣者亦有轡,其轡何如?正名、審分是治之轡矣。』[4]  


    秦漢以後,『分』之概念成為中國學術思想的重要概念。程頤在【答楊時論西銘書】中提出『理一分殊』:『【西銘】明理一而分殊,墨氏則二本而無分。……分殊之蔽,私勝而失仁;無分之罪,兼愛而無義。分立而推理一,義止私勝之流,仁之方也;無別而迷兼愛,至於無父之極,義之賊也。』[5]此處所謂『理』,指大道,理一而分立、分類者多,『分』成為總名。『分』可以組成眾多相似的概念,如與類、科、條、目、列、道等『類名』相連,組成分類、分科、分條、分目、分列、分道等,均表示『分別』。  

    『分』之觀念出現同時,『類』之概念亦相應出現。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對名、類有這樣的闡釋:『且名者,實之賓也;類者,例所起也。』他在談專門之書與專門之學關係時說:『古人有專家之學,而後有專門之書;有專門之書,而後有專門之授受。即類求書,因流溯源,部次之法明,雖【三墳】、【五典】,可坐而致也。』[6]此處所謂『即類求書』,就是對典籍進行依類分別。  


    【說文解字】對『類』之解釋為:『類,種類相似,唯犬為甚。』段玉裁注曰:『說從犬之意也。類本謂犬相似,引申假借為凡相似之稱。』[7]這是『類』之本義,引申為『善』,如【毛詩】曰:『類,善也。』就是釋類為善,釋不肖為不善。【左傳】也有『刑之頗類,假類為類』的說法,同樣也是釋類為善。  


    在先秦典籍中,『類』之觀念出現得較早。最早的『類』,指『族類』,非指邏輯意義上的『類名』。【左傳】成公四年載:『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楚雖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國語・周語下】記載:『【詩】曰:「其類維何?室家之壹」。……類也者,不忝前哲之謂也。』【易・同人・象傳】曰:『君子以類族辨物』。清人惠棟【周易述】解釋曰:『族,姓。族姓者,【戰國策】曰:「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注】云:「族,姓也」。』[8]  


   【莊子・漁父】云:『同類相從,同聲相應,固天之理也。』此處所謂『同類』,是指同一族類。【周易・乾卦】載:『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依其文而言其理,同類相聚,『類』的觀念已很分明。【論語・衛靈公】載孔子曰:『有教無類』。這裡所謂『類』,顯然是指『族類』。對此,明人高拱釋云:『「類」是族類;言教之所施,不分族類。』[9]  


    但在春秋時代,『類』之內涵逐漸演變,開始從『族類』擴展為邏輯上的『類名』。【周易・繫辭】云:『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劉向【說苑】載:『子曰:「成人之行,達乎情性之理,通乎物類之變,知幽明之故,睹游氣之源,若此而可謂成人。既知天道,行躬以仁義,飭身以禮樂。夫仁義禮樂,成人之行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10]孔子此處所謂『物類』,不再指『族類』,而是邏輯意義上的『類名』和『類別』。  
   【周禮】中詳列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之官屬,各司其責,這是一種『分類序官』辦法。到戰國後期,『類』之觀念已經相當發達,除仍然作為『族類』外,已經作為邏輯上的類名頻繁使用。【荀子】上有大量這方面記載。【荀子・勸學篇】曰:『物類之起,必有所始』,『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荀子・不苟篇】曰:『知則明通而類,』【荀子・非相篇】曰:『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類度類,以說度功,以道觀盡,古今一度也。類不悖,雖久同理』。【荀子・禮論篇】亦曰:『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這些『類』,均指『族類』。但【荀子・正名篇】曰:『心有徵知,征知,則緣耳而知聲可也,緣目而知行可也。然而征知必將待天官之當簿其類,然後可也。』此處所謂『類』,是指邏輯上的『類別』;【荀子・修身篇】亦曰:『人無法,則倀倀然;有法而無志其義,則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類,然後溫溫然。』此處所謂『類』顯然也是指『類名』。

    將『類』視為邏輯上之『類名』而加以運用,在【墨子】、【公孫龍子】等典籍中體現得更為充分。【公孫龍子】載:『與馬以雞,寧馬材不材,其無以類,審矣!舉是謂亂名,是狂舉。』[11]【墨子】云:『推類之難,說在之大小;五行毋常勝,說在宜。』[12]不僅此處的『類』是指邏輯上的類名,而且『類』已經作為分別外物的標準,強調分類標準的一致。
分類別異,是指從一類事物具有某種共同特徵方面來區分各類事物間的同異;要進行分類別異,必須明確判別標準。因為只有依據類別標準,才能明是非,審治亂,別同異,察名實,所以墨子注重『察吾言之類』,強調『以類取,以類予』。所謂『以類取』,是指從大量個別事物中分析它們存在的某種共性,將這種共性作為類分的判別標準來區分事物,從而得到某種類的概念。墨子所云『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13]即為此意。

    有了『類』之判別標準,類比推理才有邏輯之可靠性:『此與彼同類,世有彼而不自非也,墨者猶此而非之』。[14]所謂『以類予』,指通過一定的分類標準,推知其他未知的同類或異類事物。否則,『既曰若法,未知所以行之術,則事猶若未成也。』[15]分類之目的,不僅在於對已知的材料進行整理分析,而且是通過推類來認識更多的尚未能認識到的事物。在墨家看來,『類』是推理得以合乎邏輯地進行的前提。墨子曰:『異類不呲,說在量。』[16]前提與結論間須有同類關係,或有類之隸屬關係,方能進行具體推理:『謂四足獸,與生鳥與,物盡與,大小也。此然是必然則俱。』[17]人們只有根據類與類之間內涵及外延之關係,才能進行邏輯推理。故此,墨子云:『夫辭以類行者也。立辭而不明於其類,則必困矣。』[18]

    墨子之後,『推類』論理更為普遍,如【孟子・告子上】云:『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於人而疑之?』又曰:『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荀子・王制篇】曰:『以類行雜,以一行萬。』【荀子・大略篇】曰:『辨異而不過,推類而不悖,聽則合一,辨則盡故。』秦漢以後,『類』之觀念及用法更為通行。劉向論『樂』時曰:『唱和有應,回邪曲直,各歸其分。而萬物之理,以類相動也。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類以成其行。』[19]作為一個『類名』,它與『分』之概念連用,構成認識外界事物的重要工具。

    與『類』相似的類名,還有『門』、『科』等概念。許慎【說文解字】云:『門,聞也。從二戶,象形。』段玉裁注曰:『以疊韻為訓,聞者,謂外可聞於內,內可聞於外也。』『此如門從二戶。』[20]何謂『戶』?許慎解釋曰:『戶,護也,半門曰戶,象形。凡戶之屬皆從戶。』[21]這就是說,門、戶為同義詞,原指『門戶』,後來引申為『門類』,與『類』引申為『類名』相似。與『分』字連用為『分門』,與『分類』、『別類』同義,均指『門類』。但在先秦典籍中,『門』作為類名尚較少出現,秦漢以後方普遍使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