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網易 我們可以這樣說,有學術自由,才有戰國的百花齊放。許多新的觀念都出現了,並且發揮了實際作用。我們可以承認秦代對中國有貢獻,承認統一是好的,法家的政治理論也有其正面意義,但我們必須記得這些都是百花齊放的結果。那麼,這樣說來,學術自由的好處已是史有明證了,那麼,沒有學術自由有沒有壞處呢?我們也可以舉幾個例子。過去有些歷史學家說秦漢兩代在學術上太專制了,其實在思想上的專制秦漢不及後來的明清。大家又說漢代尊崇儒家,以儒家的價值為價值。儒家定於一尊后,中國學術思想從此沒有了活力。姑不論這個說法可不可靠,至少漢武帝不是第一個提倡儒家的帝王。我再補充一點,最近看到幾篇大陸的文章論非儒尊法。我想有一點我們一定要弄清楚,秦始皇不僅政治上運用法家,而且在社會觀念方面同時也利用儒家。我說他利用儒家,並不是說他曾採取儒家的封建論,而是說在社會統制方面,秦始皇利用儒家。我們看他的本紀,他到處跑,走遍天下,到每個地方便刻個石碑,留作紀念。從他留下的刻石可以看出來,他主張貞潔,主張孝道,這是他接受儒家思想很明顯的表現。這一點郭i若早就講過。不只郭i若,遠在17世紀顧亭林也已特別指了出來,可見秦始皇也有他儒家的一面。因此一般的說法以為秦始皇思想裏只有法家,沒有儒家,顯然和事實不符。當時百花齊放的結果,各家思想交流,不會有百分之百的什麼,你要講秦始皇是法家,可是他下面的儒生博士還是很多,比如伏生,他後來在漢代傳尚書,也是秦博士。李斯、韓非是法家,但是他們又是荀子的弟子,荀子當然是儒家,荀子思想裏也有法家的成分,所以事實上沒有純法純儒。因為學術自由流通的結果,這是不可能的。換句話說,我們不要把天下事情,都看得全是黑的,或全是白的,沒有這樣簡簡單單的事。秦始皇你說他是法家,在某些方面確是如此,你說他是儒家,在另外一些方面他也有儒家的成分。在政治上他偶語棄市,這是儒家嗎?這當然不是儒家,而是法家,他以吏為師,這又是古代政教合一的舊傳統。在社會思想方面,他卻是儒家,譬如講貞潔、孝順這一套。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出秦代社會的複雜性。秦代政治引起的新問題之一,就是在學術上不再給人自由,不給自由,結果怎麼樣?就是學術思想貧乏化。
秦漢的政治壓力,在學術思想上有什麼後果呢?這主要是表現在知識分子不敢對政治的問題正面發言。如果發言,就得要用歌頌的方式。就以漢賦來說吧,漢賦是鋪張冗長的。賦的主要用處就是歌頌皇朝,歌頌統治者。(當然,其中也偶有諷諫的意味。)現在大家捧王充,說王充有批判精神,他懷疑孔子,懷疑孟子,批孔,刺孟,懷疑古書的可靠性,所以有【書虛篇】。但他也如其他漢代知識分子一樣,主張歌頌皇朝,因此又有【須頌篇】。連最有批判精神的王充都不免如此,其他可想而知。為什麼要歌頌當代?王充說歌頌當代是知識分子的責任。這就是學術上沒有自由,政治控制學術所產生的必然後果。所以知識分子歌頌皇朝,歌頌當代政治,從秦漢學術自由消失以後便逐漸形成一種傳統。這個傳統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是有很深遠的影響。我不是說歌頌當代就一定要不得。王充說,為什麼不應該歌頌本朝呢?如果本朝真好,就可以歌頌。可是,如果政府只容許歌頌,不容許批評,那麼,新的思想永遠不能產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