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網易 中國歷史上,戰國時代的百家之學大家認爲是一個進步。爲什麼認爲是個進步呢?因爲提供了許多可能性,對當時政治、社會種種大問題提出各種解答,所以【淮南子】講各家都是爲了"救時之弊,應時之需"。有許多問題,每一家提出一個學術主張來,希望幫助解決當時種種困難。由於百家爭鳴,這才引出新的觀念。譬如說秦代用法家,如果沒有百家爭鳴,哪裡會有法家出現呢?由王官之學一直統治下去,百家之言也永不會出現,哪裡來法家呢?又如講漢代政治思想,有所謂黃老,那就是道家、政治上的道家。政治上的道家也是百花齊放之後才有的。所謂與民休息,不要太勞民,不要讓老百姓太辛苦,在大亂之後,讓老百姓休息一陣子,這是中國講黃老無爲的一個重要觀念。我們現在拿這兩種思想做例子,可以看出來,這是百花齊放的結果,也就是說學術自由的結果。如果沒有學術自由的話,哪裡有新的觀點出現,哪裡會讓你著作,讓你向大眾講學呢!
我們講學術自由,一定要牽涉到言論的自由。現代人講出版的自由,出版自由在古代還不大有這個問題,可是古代有講學的自由,治學的自由。治學的自由就是說大家有興趣時可以在一起研究學問。我們看到孔子和弟子們是這樣做的,孟子是這樣做的,墨子也是這樣做的,墨子組成一個十分嚴密的集團,它是超國界的。墨子自己是宋人,可是他是到處跑的,無論是大國小國他都願意去幫忙。他有天下的觀念,要各國不互相攻伐,走上太平之路。這些私人講學的團體在當時都有自由,有言論的自由。至於出版自由,因爲古代刻書是很難的,書冊也很少。惠施其書五車,其實也很少,不過是些竹版,每片竹版上面只有寥寥幾個字。所以在古代出版自由不是主要問題。整個看來,我們說在戰國時期學術自由得到很高的發揚。這與後來秦代、漢代中國的統一和富強是有關係的。儒家墨家主張天下統一,法家要富國強兵,這些是後來統一的思想基礎。可是我們再接著來看秦代,秦始皇最不容許民間有學術自由。至於漢代,大家都說漢武帝用董仲舒的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歷史上是有這樣一句話,可是全部問題的真相併不是這樣簡單,並不是對一切學術自由加以壓制。所以講學界自由,漢代比秦代還稍好一點。
壓制學術自由確是從秦代開始。但這種壓制的本身也有學術思想的背景。在秦始皇時代,許多思想家如韓非,已經表示對於士的問題,要採取較嚴厲的處理態度。士氣太高,對於各國君主,甚至後來的皇帝,便不會太尊重。相反的,君主反而要去討好士。譬如說,鄒衍到齊國,齊王要到郊外迎他,這種氣派使知識分子變成很重要的勢力,各國君主都要隆重地招待他們;譬如是燕昭王,訪求賢才,築黃金台以待郭隗,這些故事是不是全可信是另一問題,但至少可以看出士的特殊地位和氣焰。到了戰國末期,特別是各國游士的互相援結,使得士氣太高,政治上的影響力太大,這是當政者不喜歡的。例如【孟子】上講到公孫衍、張儀,說他們"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這樣的話,可能是誇張,一個人不能有這麼大的威風。不過,也可見當時的知識分子是可以興風作浪,他們有很高的社會聲望,可以影響到政治上某些方面。
我說影響到政治上某些方面,意思是說,並不限於外交一項,政府要推行一個政策,知識分子也會加以批評。所以,秦始皇時代有所謂"以古非今"。上面有政策定下來,大家就舉出古代各種例子,批評說這個是不應該的,那個是錯誤的;或者是"偶語",就是大家私下聚在一塊罵。這種罵我相信也是有的。所以,士的自由,發展到後來影響到政治上的安定。因爲影響到政治的安定,所以秦始皇決心加以收拾。今天不能講太多歷史,不過我們可以找到很多證據,說明當時言論自由,對於政治的穩定,確有一定的威脅,尤其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覺得學術自由對他的政府沒有什麼好處,所以,要加以控制,要恢復"學在官府"的舊辦法。當時統一思想不限於政治方面,在學術方面,也有這個要求,譬如【呂氏春秋】就是想要綜合各派思想,因爲思想界太亂了。但思想上的統一是很難的。大家各有各的意見,各有各的說法,怎樣才能統一起來?如【莊子・天下篇】就說"天下大亂,賢聖不明,道德不一……百家往而不返,必不合矣。""道術將爲天下裂。"就是學術太分歧,不能回到原來的"統一",不能回到原來的和諧,才發生這種感嘆。所以我們講戰國時代的學術自由,也許到了孟子、莊子之時,已經有些流弊了。因此逐漸發生思想統一的要求。這個要求採取兩個方式,一個是用政治力量來統一,這在秦始皇是成功的。一個是想在學術上綜合。早期的【呂氏春秋】、稍後的【淮南子】都有這個綜合意義,綜合之中自免不了也有折中。學術上的統一隻能通過綜合和包容來進行,這和用政治強力來統一思想不同。這些話是要說明秦代的焚書也是有歷史背景的,不是秦始皇一個人忽然發此奇想。另一方面是對於士--游士,也要管制,因爲他們常常"搗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