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45|回复: 0

[论史] 历史谜团!秦始皇的丞相昌平君如何成为末代楚王(1)

[复制链接]
济世 发表于 2010-1-29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中华网论坛
1 丞相的反叛
    秦王政二十一年,秦始皇的表叔,权高位重,出任丞相达十一年之久的昌平君熊启,突然被迁徙到秦楚两国边界的郢陈。他为什么被迁徙到郢陈,他与秦王嬴政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由于史书失载,又成为一桩历史之谜。
    昌平君被迁徙到郢陈的事情,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一共只有六个字:"昌平君徙于郢。"简略而不详的纪事,文字上并没有特别难解的地方。徙,迁徙。郢,地名。这里的郢,指的是郢陈,故址在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市。这条记载说,秦王政二十一年,昌平君被迁徙到了郢陈。
    郢陈这个地方,从前是陈国的国都,楚国灭掉了陈国以后,曾经将首都迁到这里,于是被称为郢陈。昌平君被迁徙到这里以前,郢陈已经被秦军占领,改称为陈县,属于秦国的领土,地处秦国和楚国的交界地区。那么,昌平君为什么会被迁徙到这样一个地方来呢?
    昌平君被迁徙以前,是秦国的丞相;他的迁徙路线,是从咸阳到郢陈。咸阳是秦国的首都,郢陈是秦国的边地,由首都到边地,从中央到地方,对于政治人物来说,如果不是为了特殊的事情一时性前往,常常意味着贬斥和失意。大家再看看史料中的"徙"字,古文中"徙"字的意义是迁徙,本身就是带有贬斥意义的用法。如果是不带贬斥意义的用语,就应当用"之",将这条纪事写作"昌平君之郢"。如此解读下来,事情就步步深入了。看来,昌平君被迁徙到郢陈,不是一般性的外出,而是受到了贬斥,他是被免相出京了。
    免相出京的昌平君,他为什么受到贬斥,他为什么会被贬斥到郢陈这个地方来?他来到郢陈以后,又有些什么作为和行动呢?史书都没有记载。面对如此情况,历史学家是否只有望洋兴叹,而史书上又再添一桩未解的历史疑案了?
    真是苍天有眼,历史不灭,两千多年后,历史的黑洞再一次有火山喷发。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掘了多座秦国的墓葬,其中有一座编号为十一号的墓,是秦王政时代一位地方官员的墓葬。从这座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秦代竹简,竹简中有一份关于墓主生平的履历书,用编年纪事的形式写成,被称为《编年记》。在这份《编年记》中,昌平君的大名赫然出现,昌平君为什么被迁徙到郢陈的历史疑案,也由此隐隐透露出破解的线索来。
    在《编年记》中,有两条与昌平君迁徙的事情相关的记载:
    一、廿年,韩王居□山。
    二、廿一年,韩王死。昌平君居处其处,有死□属。
    我们首先来对第一条纪事作字面的解释。"廿年",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残缺不可读的字。"□山"这两个字连读,当为地名,韩王居处的地方。这段文字说,秦王政二十年,韩王居住于□山这个地方。那么,这段文字中的韩王是谁呢?
    根据《史记》的记载,秦王政十七年,秦军攻陷了韩国首都新郑,韩王韩安被俘虏,韩国灭亡。竹简上的韩王,正是这位韩王韩安。秦灭韩以后,对于被俘的韩王韩安究竟作何处理,他被俘后的命运如何,史书上都没有记载。这枚竹简,为我们填补了历史的空白。看来,韩安被俘以后,秦国政府并没有杀害他,而是将他迁徙到了"□山"这个地方居住。遗憾的是,由于缺字的关系,我们不知道"□山"在哪里。
    我们再来解读第二条纪事。"廿一年",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有死□属"的□,残缺不可读的字,著名历史学家杨宽先生认为,这个缺字可能是"士"字。如果是这样的话,这段文字就可以复原成"有死士属"。"死士",就是敢死之士,就是勇士。属,跟随。这段文字说,秦王政二十一年,韩王安死去了。昌平君到他死去的地方居处,有敢死之士跟随。
    韩王安死去的事情,史书上也没有记载,竹简的出土,又填补了一段历史空白。韩王安死了以后,昌平君来到他死去的地方"居处",并且有"死士"跟随。昌平君的事情,有如此的牵连曲折,也是史书上没有记载的,可以说大大地补充了历史。
    不过,事情都是两面,新出土的竹简,一方面填补了历史的空白,也解答了历史上留下的疑难;另一方面,出土的竹简本身有不能释读的文字,同时,解读出来的新的史实,又引发了新的问题,制造出新的谜团。韩王安的居处之地"□山"在哪里?韩王安为什么死去?昌平君为什么会在韩王安死去的同时,随即来到他死去的地方"居处",那些跟随昌平君的"死士"又是些什么人?凡此种种,宛若连环套般的谜团,解开一环以后,又引来了更多的未解的环扣。
    为了继续求解,我们必须对竹简中无法看清的地名"□山"作出合理的解释,搞清楚"□山"究竟在哪里。为什么这样说呢?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