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來源: 中華網論壇 五、餘論
關於秦人的族源問題,歷史學界、考古學界長期分為兩種意見,一種主張東來說,一種主張西來說。我在本文中申述了秦人自東向西遷徙的過程,當然對東來說篤信不疑,而對西來說持否定態度。但我希望這個討論能夠繼續下去,以期最終取得符合歷史真象的結論。為了使討論更加深入,我認為在研究方法上有兩點不可忽視:
首先,研究秦的族源不可忽視【史記•秦本紀】的記載。這是司馬遷根據秦人官方的史書【秦記】參之以【左傳】、【國語】、【世本】等寫成的,其所排秦人建國以前的世系及史跡,在甲骨文、金文中已能找出一部分佐證,有學者認為秦在非子以前的祖宗世系是偽造的,到非子居犬丘』以後才是信史,秦人可靠的活動都在西方,由此得出結論『秦人本來是西方戎族的一支』。這說法是不正確的。周孝王封非子時就提到非子的遠祖伯益,以上八條卜辭說明秦人在商代政治舞台上相當活躍,蜚廉、惡來保商反周有大量文獻記載,難道這都是偽造嗎?我認為還是用王國維所提倡的『二重證據法』好,用考古資料印證和補充文獻記載,用文獻記載鑑定和解釋考古資料,在沒有充足證據時,不要輕率地把【秦本紀】中的記載定為偽造或偽托。
再者,應該把秦族的淵源與秦文化的淵源區分開來,這是兩個有區別又有聯繫的概念。秦族的淵源是指以秦國君主為代表的秦國統治民族的族源,研究的內容應包括嬴秦族的初祖、族體的形成、繁衍、榮枯、世系、遷徙,與其他族的關係、文化特徵等。秦文化則指春秋戰國的秦國及秦王朝時期境內的文化,包括其統治民族和許許多多被征服民族的文化,還包括官方文化和民間文化,應研究各種文化因素的異同及接觸過程中的互相吸收、融合、同化等,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文化特徵。秦人在非子時有人估計有二、三萬之眾(林劍鳴【秦史稿】第34頁),莊公時宣王給了七千周兵,秦襄公立國後依靠周余民及周俘後裔的支持發展起來,以秦國君主為代表的秦族在秦國始終只占少數,而秦國統治的區域是一個民族雜居的地區,直到秦孝公時還有『戎狄九十二國』(【後漢書•西羌傳】),舉其cc大者至少有八族,即砧諸、緄戎、翟、b、大荔、義渠、d衍、烏氏,這八族盛時都比秦族人多,秦國把這些民族征服後,一直採取『從其俗而長之』(【漢書•西南夷傳】),即不改變他們的風俗,文化以至社會組織。所以『秦雜戎狄之俗』(【史記•六國年表序】),商鞅變法時致力於改變『戎狄之教』(【史記•商君列傳】)是毫不奇怪的,這些都是研究秦文化內涵的寶貴資料,然而,這些材料與秦族起源無關。考古學家葉小燕撰【秦墓初探】(【考古】1982年第1期)是對數百座秦墓進行綜合研究的好論文,但概括全文的觀點是『秦之先起於西北』,文中的論據就是死者『頭向西為主,可能寓意他們來自我國西部』。但作者沒有確定這些頭向西的墓主的族屬,墓主尚不是秦族而是西戎某族,其頭向西與秦的族源有什麼關係?此文若是論秦文化則可,尚旨在論證『秦之先起於西北』,則有結論與論證脫節之嫌。對於有爭論的學術問題,判斷其價值的主要根據是看論者闡明觀點的論據是否確鑿,是否能用不可動搖的論據去證實其觀點。光有觀點而無論證,或觀點與論證脫節,或證明觀點的論據不足為據,那種觀點也就成了空話。
1、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區出土物,為秦鳥圖騰崇拜提供許多實物證據。在青銅器的紋飾上表現出不少秦人自己的特徵,突出鳥形象即為其顯例。大堡子山秦先公西陵的發現,不僅用實物肯定了秦人鳥圖騰崇拜,並進而有力地支持了秦人東來說。
2、根據對秦國墓葬的考古發掘,人們發現,秦人葬俗與中原地區的傳統葬俗有許多不同的特點,其中之一就是墓的朝向。先秦時代,中原地區的葬俗是死者北首而葬,墓向朝南,而秦人葬俗是西首而葬,即墓形往往呈東西方向,死者頭向西(多數偏西北)。考古學界對於無墓道的豎穴墓習慣上以頭向作為墓向,但是,秦公陵園經鑽探和發掘已經證明32座大墓的主墓道都在墓坑東端、全部朝向東方。著名的秦始皇陵根據道墓和兵馬桶的位置判斷,也是朝向東方的。據有人統計,關中地區已發掘的秦墓,墓向東方的占80%以上。
3、根據【史記•秦本紀】的記載考證,認為秦人與東方的殷人、夷人都起源於『玄鳥隕卵』的神話傳說,即有着共同的鳥圖騰崇拜。還有,秦人祀少敖之神,傳說少敖贏姓祖,居於東方。因此認為,『正因為秦人起源 於東方,東方是他們祖先曾經生活過的地方,所以他們才會對東方具有這種特殊的感情』。
4、據【史記】記載,秦始皇東遊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八神之中的第三神就是『兵主』,祠蚩尤。
5、秦始皇統一全國後,五次率領千乘萬騎巡行東方,到海濱琅琊祭祀日神,並為徐福由此東渡求仙藥而祈禱。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於第五次東巡的路上,時年50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