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北京青年報
有點文化的人,說話講究藝術性,如對人的年齡,不直說而是換一種說法,說者和聽者須有共識,否則會弄擰巴了。
有些說法數字精確,不易出錯,如『而立』30歲、『不惑』40歲、『知天命』50歲、『花甲』60歲、『古稀』70歲、『喜壽』77歲、『米壽』88歲、『白壽』99歲、『茶壽』108歲等。近日仙逝的季羨林先生,就曾與老友巴金、臧克家相約『何止於米(88歲),相期於茶(108歲)』,他們都度過了米壽,都未達到茶壽,令人扼腕。不過,也有些說法比較模糊,容易出錯,如孩提、豆蔻年華等。
一位畫家的兒子撰文回憶他為父親當模特的趣事,文中說『父親筆下的「小運動員」不是別人,正是孩提的我。那年我剛滿10歲……』也有人把小學、中學稱為孩提時代,這都把孩提說大了。孩提由孩和提組成,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中對『孩』的解釋為:『小兒笑。老子二十章:「如嬰兒之未孩。」(未孩:還不會笑)』【辭海】對『孩提』解釋為:『謂幼兒。【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趙岐註:「孩提,二三歲之間,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孩提是嬰兒剛會笑,可以提抱的年齡,在二三歲之間,把十歲或再大點說成孩提,會笑沒問題,提抱起來就有點費勁。
在電視的談話節目中經常看到所謂成功人士、影視明星,把大學期間甚至已成明星的年紀,稱之為豆蔻年華。現在裝嫩時髦,是他們自己的事,無可厚非,但這就用錯了成語。『豆蔻年華』出自唐代杜牧【贈別】詩:『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這是杜牧贈別一位相好的歌妓的,杜牧在揚州以酒為伴,混跡於秦樓楚館、美女嬌娃之中,過着放浪形骸的生活,到後來他自己都覺得沒勁了,就有『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詩句。這首贈別詩為後人留下一個成語豆蔻年華,多指十三四歲的女子。豆蔻生於南方,其花成穗時,被嫩葉卷着,穗頭深紅,葉慢慢展開,花漸漸放出,顏色稍淡。南方人稱含苞待放的豆蔻花為『含胎花』,常用來比喻處女。『二月初』的豆蔻花,用來比喻『十三餘』的小歌女,優美貼切。用豆蔻年華形容二三十歲的女士顯然不妥,而用來形容男士,更是笑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