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北京晚報 作者:吳汾 馬和驢交配生出來的後代叫騾子,鵝和鴨在一起孵出來的叫啥玩意?哈哈,我老有學問了。賣弄一下吧,鵝和鴨在一起孵出來的那個生物體叫做暾,因為鵝和鴨是近親,是可以雜交的。
暾,湖北省陽新縣還有安徽一帶把這種肥大而鮮嫩的雜交後代叫『ten』(陽平),普通話沒有這個音,倒是和英語裏的ten音同調不同。湖北的ten,有人寫做『豚』,這種寫法似乎有些不妥,因為『豚』是『豬』的意思。還有人寫做左邊一個『屯』右邊一個『鳥』。這倒不失為一個辦法,也許我們現在相熟的許多字當初就是這樣誕生的,世上本沒有字,寫的人多了,便產生了字。
我之所以對暾小有研究,是因為不久前,有朋友從安徽帶來了一隻暾。朋友深知我好吃懶做、嘴饞手拙的天性,把這隻暾用扁尖清湯燉好後專門送到我家。湯被朋友灌在一隻大瓶子裏帶來了,借着扁尖的咸就不再放鹽。放上油豆腐和鮮嫩的黃瓜煮一下,湯是又濃又鮮。而暾的肉,則是又細又嫩。
在湖北省陽新縣還有安徽一帶,暾一般是人們養來自己吃的,要養一年左右才殺,所以,絕不會像飼料鴨那樣有一身的脂肪,也絕不會像三五個月就宰殺的鴨場鴨那樣大而無味。
因為暾是鵝跟鴨子雜交的後代,所以體形大,這個方面像鵝,肉嫩,這個方面又像鴨。雜交的優勢嘛就是取長補短,保留人們想要的那些個特性,好比騾子是馬和驢雜交的後代,特別強壯,幹活不惜力一樣。
湖北省的陽新是暾最著名的出產地。暾和鵝的差別是頭上有一個包,體形較大,是那裏腊味的常客。黃石人和大冶人喜歡拿暾來煨湯,暾的湯比雞湯濃厚肥美,任何清淡的食材放在暾的湯煨上一煨,就像是一個眉清目秀但有些營養不良的少女進到大戶人家養了個把月,吃足了油水,一下子就出落得有些豐腴但又不失清秀,那叫一個美啊。有人不明就裏,把暾誤以為是番鴨。世界上飼養番鴨最多的是法國,它是法國人首先從野生的番鴨馴化改良而來,人們稱之為蠻鴨;在前蘇聯被稱為麝香鴨。番鴨在我國的『小名』有瘤頭鴨、加積鴨、疣鼻棲鴨、疣子鴨、無聲天鵝、薑母鴨、紅面鴨等。某些人為討好市場,為它們取了芳名,稱其為彩豚、肉鴛鴦、鴛鴦雁等,這種鴨是可繁殖後代的,它與湖北省黃石的『暾』是有區別的。網上看到說有人接了一生產訂單,對方已付訂金,要求要番鴨,可這位朋友實際飼養生產出來的產品是上面所講的『暾』,對方認為產品不符,要求賠償。這位朋友覺得自己養的就是那東西,無奈之下,只好向有關專家求證兩者有何區別。我也是吃了暾才開始對它進行一番研究。有些似是而非的東西一定要搞清楚才好,糊裏糊塗的享受一番問題不大,搞出一批東西來沒人認賬,可就麻煩大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