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99|回覆: 0

[訓詁學] 形位『青』漢字『靜靖靛P請靚』等源義考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09-3-21 13: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漢語研究網
前言
  
  
    『凡青之屬皆從青』①或『凡從青取義的字皆與顏色等義有關』②,並非盡然。形位『青』的漢字『靜靖靛P請靚』,源義都從『爭』,其聲有的從『青』,但其義與『青』卻關聯甚微。『靜靛』僅以『青』作義符,『靖請靚P』僅以『青』作聲符,都『從靜省』,其義都『從爭』,並非從『青取義』,更與『顏色』無關。它們有的從語音上變音別義,也有的從語法上變性別義,從而形成以『爭』為源義的漢語系列同族詞。
  
  
    一、靜靖
  
  
    【說文】『靜,祥審也。從青,爭聲』,有誤。考察『靜』之古文得知:『靜,從青爭,青亦聲』,是形聲兼會意字。『靜』字右邊『爭』(『二引丿』),於省吾先生釋為『用繩索之縈繞』,是『糸 的初文』③。 『靜』就是『用繩索編柵欄將井圍住』④,以求其安全。這裏有古遺蹟為證:河姆渡的木構井由200餘根樁木、長圓木構成,外圍成一圓形柵欄樁,內是邊長2米、深1.35米的方形豎井,大體由排列的樁木、圓木套接成方框。⑤這正符合『靜』的造字義。
  

    為何要將『井』圍住呢?【易・井卦】:『改邑不改井。』疏:『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謂之井。』原來是確保『汲水之安全』,還保證井水的清潔。故,『靜者,安也。』【詩經・邶風・柏舟】:『靜言思之。』傳:『靜,安也。』【衛風・氓】:『靜言思之。』箋:『靜,安也。』【國語・晉語八】:『宵靜女德。』註:『靜,安也。』【呂氏春秋・音律】:『本朝不靜。』註:『靜,安也。』【淮南子・本經】:『怒斯動,動則手足不靜。』註:『靜,寧也。』
  

    【說文】:『靖,立x也。從立,青聲。』段註:『謂立容安x也。』朱駿聲曰:『與x略同。』【廣雅・釋詁一】:『靖,安也。』【詩經・小雅・小明】:『靖共爾位。』朱註:『靖,與靜同。』【韓詩外傳卷七】作:『靖恭爾位』,【春秋繁露・祭義】作『靜共爾位』。菀柳:『俾予靖之。』朱註:『靖,定也。』【周頌・昊天有成命】:『肆其靖之。』朱註:『靖,安也。』【文選・張衡思玄賦】:『既防溢而靖志兮。』舊註:『靖,靜也。』靜靖同音同源⑥。
  

    王力先生認為『靜靖同音同源』是對的,但『靖』字義到底是什麼?
  

    先賢認為『靖』與『與x略同』,其理據不明顯。【說文】:『x,亭安也。從立,爭聲。』段註:『亭者,民所安定也,故安定曰亭安。凡安靜字宜作x,靜假借字也。』【呂氏春秋・貴因】:『秦越遠塗也,x立安坐而至者,因其械。』【說文】:『亭,民所安定也。亭有樓,從高省,丁聲。』段註:『【風俗通】曰:「亭,留也。蓋行旅宿會之所館。」【釋名】曰:「亭,停也,人所停集。」按,云「民所安定」者,謂居民於是備盜賊。行旅於是止宿也。』【說文】:『立,住也。從大,立一之上。』徐鉉校錄:『大,人也;一,地也。會意。』林義光【文源】:『象人正立地上形。』饒炯部首訂:『立者,兩足麗地,無所偏倚,義與行對。』遠古的『亭』都是用樹和草搭蓋起來的,當然是要用繩索捆綁。所以說,這裏只是訓釋『x』的引申義,即『安』,並沒有訓釋出『x』的字義。『x』應該是『從立,從爭』,字義就是『人站立於有繩索縈繞(之處)』。
  

    先賢認為『靖,與靜同』,可以找到理據。【說文】『靖,立x也』有偽,應為:『靖,安也。從立,從靜省,青聲。』形聲兼會意字。其字義即『人站立於有繩索縈繞(之處)』。
  

    故,靜靖同源,安也。
  
  
    二、靛P
  
  
    靛,靛青,也叫藍靛,用蓼藍葉泡水調和石灰沉澱所得的藍色染料。蓼藍是一種葉子可提煉青色染料的草本植物。藍草(蓼藍、槐藍等)是我國最早利用的一種植物染料。據【大戴禮記・夏小正】記載,五月『啟灌藍蓼』,說明夏代已經開始種植藍草了。藍草中含有靛甙,經水浸漬以後可染織物。『有人推測,最初用藍草染色,可能是把藍草葉和織物揉在一起,藍葉揉碎了,其液汁就浸入了染物。』⑦春秋以後,染色工藝改為『採用發酵法還原藍靛成靛白,可以用預先製成的藍泥(含有藍靛)染青色。』⑧用這種方法染出來的織物呈深藍色,色澤濃,牢度好,色相固定。【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的『青』,指的是這種由藍草加工成靛藍以後再進行浸染而染出的藍色。
  

    所以,『靛,爭也。從靜省,從定亦聲。』『靛』『從靜省』,即『爭』,亦即於省吾先生所釋的『用繩索之縈繞』,在此應引申為『搓揉』。【說文】:『定,安也。從宀,從正。』徐鍇系傳:『定,安也。』【爾雅・釋詁下】:『定,止也。』【玉篇・宀部】:『定,住也,息也。』【詩・小雅・採薇】:『我戍未定,靡使歸聘。』鄭玄箋:『定,止也。我方守於北狄,未得止息。』【字彙・宀部】:『定,凝也。』那麼,『靛』的字義就是『將織物和藍草葉一起搓揉,使藍草葉之色凝固於織物之上』。後來,凡『藍草汁』(液體)或『藍泥』(固體)用作染料的,都叫做靛。【改並四聲篇海・青部】引【玉篇】:『靛,以藍染也。』【本草綱目・草部・藍靛】:『以藍浸水一宿,入石灰攪至千下,澄去水,則青黑色。亦可干收,用染青碧。其攪起浮沫,掠出陰乾,謂之靛花。』黃侃【蘄春語】:『(靛)【集韻】:「以藍染也。」吾鄉呼藍草曰靛草;取其汁以瓦盛之,謂之靛。』
  

    【說文】『P,赤繒也。從茜染,故謂之P。從糸,青聲』,有偽,應為:『P,爭也。從糸,從靜省亦聲。』『爭』是『糸的初文』。【儀禮・士喪禮】:『陳襲事於房中,西領南上不P。』鄭玄註:『P,讀為
  

    糸。糸,屈也。』【禮記・玉藻】:『齊則P結佩而爵韋畢。』鄭玄註:『P,屈也。』【史記・楚世家】:『王P繳闌台,飲馬西河。』張守節正義:『鄭玄云:P,屈也。江、沔之間謂之縈,收繩索P也。』所以,『P』的字義就是:搓揉碎茜草使之色凝固於絲織品(白繒)之上。
  

    『P』(zhēn潰┧成之物是『P』(qiàn),即『赤繒』。『赤繒是工藝之染色,既是赤色而謂之P者,蓋以茜染之,色雖赤,而不似火之烈也。』⑨【左傳・定公四年】:『分康叔以大路,少帛,P、旃旌。』杜預註:『P大赤,取染草名也。』『茜』為紅色染草名,染出的大紅色稱『P』。
  

    這種情況,從語音上看,就是變音別義。從語法上看,就是詞類的轉換。
  
  
    三、請靚
  
  
    【說文】『請,謁也。從言,青聲』有偽,應為:『請,從言,從靜省形,青聲。』
  

    【爾雅・釋詁上】:『言,我也。』【詩・小雅・彤弓】:『彤弓兮,受言藏之。』毛傳:『言,我也。』【鄭風・女曰雞鳴】:『弋言加之,與子宜之。』鄭玄箋:『言,我也。』【莊子・山木】:『回曰:「敢問無受天損易。」仲尼曰:「饑渴寒暑,窮桎不行,天地之行也,運物之瀉也,言與之偕逝之謂也。」』陸德明【釋文】:『言,我也。』
  

    『請』從靜省形的意義來自『靜』右邊的『爭』。【說文】:『爭,引也。』【集韻・准韻】:『引,導也。』【詩・大雅・行葦】:『黃T台背,以引以翼。』鄭玄箋:『在前曰引,在旁曰翼。』【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引兵西屠咸陽。』註:引,導引,帶領。⑩【呂氏春秋・重言】:『延之而上,分級而立。』註:『延,引也。』【廣韻・勁韻】:『請,延請。』【漢書・孝宣許皇后傳】:『(張)賀聞許嗇夫有女,乃置酒請之。』
  

    【說文】『靚,召也。從見,青聲』有偽,應為:『靚,從見,從靜省形,青聲。』王念孫疏證:『【史記】、【漢書】並通作請。』註:靚,召見,邀請。{11}【說文】:『見,視也。從兒,從目。』段玉裁註:『用目之人也,會意。』『見』甲骨文之形就是『人』。
        

    故,『我(言)引(人)謂之請,人(見)引(我)謂之靚。』即:『我往謁人謂之請,人來召我謂之靚(今人召我字,多以請為之)。』{12}
  
  
    四、結語
  
  
    (一)構詞理據(motivation)是事物與現象獲得名稱的理由與根據,是事物與現象賴以得名的特徵在詞義構成中的體現。{13}以『青』作為形位構成的漢字,其源義從『爭』,其聲有的從『青』,但其義位相同:
  

    (1)靜靖,安也。『引繩索圍井以求其安謂之靜』,『站立於圍欄前以求其安謂之靖』。『靜,安也。從青爭,青亦聲。』『靖,安也。從立,從靜省,青聲。』『靜靖』其聲都從『青』,相同的義位是『圍欄』。
  

    (2)請靚,引。『我(言)引(人)謂之請,人(見)引(我)謂之靚。』(『我往謁人謂之請,人來召我謂之靚。』)『請靚』其聲都從『青』,具有相同義位『人(我)』。
  

    (3)靛P,爭,即『糸』,搓揉。『搓揉藍草使色凝固於織物謂之靛』,『搓揉茜草使色凝固於絲織品謂之P』。『靛,爭也。從靜省,從定亦聲。』『P,爭也。從糸,從靜省亦聲。』『靛』 (從『定』)『P』(從『青』)其聲有異,義位相同:『搓揉草使色凝固於織物』。
  

    (二)從上面歸納可以看到,『凡青之屬皆從青』或『凡從青取義的字皆與顏色等義有關』,並非盡然。『靜靛』僅以『青』作義符,『靖請靚P』僅以『青』作聲符,它們都『從靜省』,其義都『從爭』,並非從『青取義』,更與『顏色』無關。
  

    (三)包含形位『青』的『靜靖靛P請靚』漢字,有的變音別義,也有的別義而沒有變音,但其詞性都發生了變化。如:
  

    『變音別義始於何時?周祖謨認為:『以余考之,一字兩讀,決非起於葛洪徐邈,推其本源,蓋遠自後漢始……』{14}『而變音別義在實際語言使用的時期,當如周法高等人所說,可以上溯到秦漢以前或更早的時代。』{15}由此,可以推論,上古早期,變音別義是其造詞法之一。
  

    別義而變換詞性,也是上古早期造詞法之一。張博認為:上古漢語『名詞性源詞是先民賦予最初認知的那些客觀事物的名稱,其讀音和意義的結合完全是任意的。當先民需要給新認知的事物命名時,可能會聯想到另外一種與其有相似的事物,於是沿用相似事物的舊有名稱指稱該事物,這樣就使舊名(即名詞性源詞)的意義發生引申乃至分化,從而孳生出新的名物詞。後來,隨着思維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化,人們逐漸能區分事物與對事物施與的動作,能區分事物本體與事物的特徵,於是才由名物詞意義較為抽象的動詞和形容詞。』{16}『在古漢語中,也有部分名動類轉同族詞的源流方向為「動>名」,即由動詞性源詞轉生出名詞性的。』{17}
  

    (四)形位『青』到了小篆時代,有了比較系統的規整,以『青』的字符,形成的『靜靖靛P請靚』漢字,並非與『青』的源義或相關義相關,而是以『爭』的源義及相關義為基礎構成系列義衍系統詞。『語言研究的基本任務就是要弄清楚編碼的理據。』{18}『研究詞的理據,目的在於闡明事物或現象為什麼獲得這樣或那樣的名稱,幫助我們認識詞與詞之間的聯繫以及詞義演變和詞義發展的規律。』{19} (本文為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階段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05Z181 )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