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71|回覆: 0

[論史] 決定楚漢人才流向的是天下大勢與劉項集團背景(2)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1-12-13 11: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鳳凰網
2,漢初鬼才陳平之背楚亡漢
陳平的名氣要遠小於漢初三傑,但亦是漢朝舉足輕重的人物,劉邦視之心腹,常留在身邊,幾次出謀救紛糾之難,振國家之患。和謀聖張良並列為漢初兩大謀略家。陳平早先仕項羽,而後逃歸於劉邦,我們下面探討一下陳平背楚亡漢的緣故。早年,陳勝起義後,陳平投奔魏王咎,為太僕,或則因為陳平長相太英俊,少時又品行不端,所以不少人向魏王進言讒之,陳平離開了魏王咎(11),投奔他處。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項羽帶兵救趙,這時陳平隨了項羽,項羽賜陳平平爵卿。後派陳平帶領原來魏王咎留在楚國的士兵去討伐背叛項羽的殷王,陳平說服殷王投降而還。誰知劉邦這個時候打了過來,殷王又反過來投降了劉邦。項王怒,欲誅定殷者將吏――陳平怕被殺,托使者帶其金子與印還與項羽改投奔劉邦去了。
這裏有兩個問題:一,陳平背楚亡漢非不受重用,在鴻門宴的時候,項羽派陳平請劉邦(12),這個時候陳平就已經為都尉(註解1),並且居於項羽左右,可見被項羽視為心腹。後來又被派去獨當一面,亦可見很受項羽重視。都尉在楚漢時期是主管軍事的重要職務(註解2),後來陳平投奔劉邦處,劉邦對陳平很重視,給陳平復以原職務,遭到諸多將領的妒忌(13)。由此可見都尉官職的重要程度。而張傳璽說『陳平在楚營,只任都尉。他們投向劉邦,都得到重用』(14)亦僅僅是為了證明項羽不會用人,劉邦會用人不顧實際情況而言之。二,陳平背楚亡漢的原因。不少人認為項羽為小事而遷怒於陳平。實則不然,聯繫當時的背景,陳平定殷地正是劉邦已定三秦欲東之時,而項羽此時正要北上齊地平定田榮。項羽派陳平為將帶領原來魏王咎的士卒進攻殷王,表面上是因為殷王背叛項羽,實則是為防劉邦,否則當時趙齊以及劉邦都叛亂,偏偏去平定無足輕重的殷王?詳細研究當時戰略以及殷都地理範圍,發現項羽派陳平定殷地,則是為抵制劉邦東進建立一個防禦據點。

殷地控制範圍在今天山西,河南以及河北交界處,處於魏王豹、河南王、常山王以及項羽西楚東郡之交界,對於劉邦的東進道路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位置。如果成功在此打下一片楚國勢力,不論是眼前阻攔劉邦東進還是長遠楚漢爭霸都是對劉邦勢力重大的制衡。項羽派陳平去完成這個任務亦是因為陳平原本是魏王舊臣,正好統率魏王的舊勢力;殷地本來屬於魏國,派魏人亦可起到利用當地勢力以及熟悉地形便於作戰的好處。項羽的謀劃顯然不僅於此:由陳平統率的舊魏勢力雖然有各種優勢可用,但是太勢力單薄,所以又派項悍帶領一隻軍隊做策應,可以防止魏人對自己不忠心。項羽此時正在齊國平定田榮,顯然項悍是早安排好的。陳平定殷地顯然沒有領略項羽的戰略意圖或是耍小聰明爭功勞,並未對殷地進行武力平定,僅說服殷王投降趕在項悍來之前就報其功而還。
項羽在齊地對這邊情況並不了解,以為陳平獨立就把殷地平定,好景不長,殷王本來就是隨風倒,此時劉邦東進,於是投降了劉邦。項羽聽到殷地投降劉邦,知道是下屬虛報功勞以致於破壞了自己全盤戰略大計,追究責任是必然的。陳平怕被追究過失受誅殺而背楚亡漢。
後人在此總是把陳平投奔劉邦後解釋自己背楚的言辭:『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15)當成項羽用人唯親,以致失陳平的緣故。顯然這個說辭不過是陳平為掩蓋自己不忠的辯詞。至少項羽並沒有虧待陳平,亦沒有不信任。反而陳平早先隨魏王咎,遭人進言讒之;後來在劉邦處,亦遭人進讒言,以致連劉邦都不禁懷疑陳平,經過魏無知以及陳平辯解才打消疑慮。陳平未功而身居高位本來就容易遭人妒忌,且作風不良,身受讒言也是屬於正常。在項羽帳下,有沒有遭人進讒言呢?史料沒有給我們答案。但是有一個不容質疑的事實是:項羽從沒有懷疑過陳平,並且大膽任用。至於背楚則是因為陳平自己的失誤造成的。
3,英布,張耳,張良之背楚亡漢
英布,張耳,張良均是漢朝開國大功臣(註解3),為滅楚興漢起到關鍵作用。其中英布本來是項羽屬下;張耳是項羽盟友;張良曾經與項氏有親密關係。這三人背楚歸漢亦是老生常談的項羽不懂團結人才的證據。
英布曾是項羽手下第一大將,為項羽立下汗馬功勞。項羽分封天下後,封其為九江王,鎮守西楚之南方重地。英布可以說是項羽手下唯一得到封王者。本來英布為項羽攻城略地,項羽亦厚予英布,兩人關係本來應該相濡以沫,但是人心不足,自持功績的英布『欲厚自』(隨何語16),項羽北上平定田榮,請英布出兵,英布稱病不往,派數千人應付了事;劉邦東進伐楚,英布坐山關虎鬥,不思解救。這種明顯自厚的態度連敵方都看的清清楚楚(17),劉邦趁機派使者遊說英布背楚以使項羽後院起火。在隨何遊說下,英布終於起兵反楚,戰敗後逃歸劉邦。
很多人都認為項羽對英布處理不當才致使英布背楚,這個論點有欠不公。英布對項羽有不臣之心時,項羽並沒有因此責之,反而因其才幹欲親用之(18)。英布在隨何的分析下:覺得與漢聯盟更划算,遂暗中與漢聯盟密謀反楚,後事情敗露,只好殺項羽使者起兵反楚。可以說英布的反楚從頭到尾都是英布個人權欲膨脹的結果,而英布後來又反漢亦為明證。
張耳當年受秦軍圍攻,得項羽解救,後又被項羽封為常山王,可謂名副其實的身受項羽大恩。張耳遭陳餘偷襲兵敗後為何不投靠楚而投靠漢呢?本來張良因為楚的強大欲投靠楚,謀士甘公從星相上分析漢必然最後勝利(19),張耳遂殺項羽使者項嬰(20)作為獻禮改投劉邦。

張良為楚漢間最富盛名的戰略家以及謀略家,後人多怪項羽未能拉攏張良為其所用。從史料上看,張良早在起義之初巧遇劉邦,就跟隨劉邦為其謀定天下(21)。此等穩固的關係必然不是能輕易為人拉攏的,學者汪夢川也認為:『顯然是因為項羽身邊已有一個范增,才智不在他之下而地位卻穩固得多。如果在項羽麾下,張良恐怕難有出頭之日。相比之下,輔佐劉邦(做「帝王師」)就風光得多』(22)。後來張良跟隨韓王時三心二意,但是卻一心為劉邦着想亦為明證(註解4)。
由上面五人的事跡亦不能證明項羽不會用人,不過是客觀情況導致五人歸漢而已。由上面的個案分析我們得知楚漢人才流向並非前人所認為是由於領袖的用人問題而造成的,但是客觀事實卻是大量人才從楚歸漢,究竟是什麼緣故而導致人才背楚投漢呢?下面我們一起探討這個問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