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925|回覆: 2

[講古] 子女從父姓的原因

[複製連結]
中國歷史網 發表於 2019-3-22 14: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華姓氏中,90%以上的姓氏都出自黃帝及其後裔。事實上,黃帝不只是最早定姓氏的人,父子同姓也是從他開始的。他的25個兒子中,有兩人和他同姓。到了如今,兒子跟父親同姓、親生兄弟同姓已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中華姓氏中,90%以上的姓氏都出自黃帝及其後裔

中華姓氏中,90%以上的姓氏都出自黃帝及其後裔

中華姓氏 90%以上出自黃帝一脈

黃帝,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與炎帝共同被後人尊爲人文始祖,還與伏羲、炎帝等被尊爲姓氏始祖。

他是少典的兒子,原本姓公孫,後來因爲長居姬水邊而改姓姬。其生在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西北),所以被稱爲軒轅氏。因爲建國在有熊(今河南新鄭),所以也被人稱爲有熊氏。傳說中,養蠶、舟車、文字、音律等發明都跟他有關。

史書記載,他有25個兒子,其中得姓的有14人,共12個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

已經去世的姓氏專家謝俊祥認爲,所謂25個兒子很可能是25個氏族,由此也可以看出黃帝族是一個巨大的部落聯盟。

據資料顯示,黃帝之子的12個姓發展到101個屬地(方國、諸侯國),又派生出510個姓。其中的姬姓,作爲黃帝的嫡系,勢力最爲龐大,擁有61個屬地,衍生出432個姓。

在黃帝文化研究方面造詣頗深的河南新鄭本土『大家』劉文學稱,因爲黃帝在歷史上的地位,各朝各代的皇帝總說自己是黃帝的子孫。『言外之意就是,既然都是黃帝的子孫,都流著黃帝的高貴血脈,你能做皇帝,我當然也能做皇帝。』

在劉文學看來,這也是出自黃帝一脈的姓氏很多的原因之一。他統計發現,中華姓氏中,90%以上的姓氏都出自黃帝及其後裔。另外,河南新鄭作爲黃帝故里,也是姓氏的重要發源地,僅源於新鄭的姓氏就有300多個。

父子同姓,是從黃帝開始的

【國語·晉語四】中說,黃帝有25個兒子,其得姓的有14個人,一共12姓。這其中,只有青陽與倉林氏這兩個兒子跟黃帝同姓,都姓姬。

如今在咱們看來,這麼多兄弟都不同姓,實在是不可思議。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李紹連說,倘若大家了解原始社會的習俗,就不會覺得奇怪了。

原來,早期的姓氏都是從出生地、母親的氏族而得的。也就是說,一個氏族的名稱和族員的姓氏大都是由居住地來的,也有人以圖騰爲姓。當一個氏族因人員增多而分裂時,新的氏族和成員要搬去別處,就會衍生出新姓氏。

李紹連舉例說,比如黃帝、炎帝兄弟族跟父母氏族少典族就不同姓,炎、黃兄弟二人也不同姓(炎帝姓姜)。

爲什麼黃帝的那麼多孩子中,只有兩個人跟他同姓姬呢?因爲當時實行的是族外對偶婚。也就是說,不同氏族的成年男女雙方,在或長或短的時間內由一男一女組成配偶,保持較穩定的同居生活。這種婚姻中,一個女子往往有許多丈夫,她並不能確定孩子是哪個丈夫的。

而在黃帝時代後期,出現了一夫一妻的個體婚姻家庭,有了可確認的子女,而且母系氏族社會轉爲父系氏族社會,也就有了父子同姓的基礎。

所以,在中華大地上,父子同姓從黃帝開始,也就不難理解了。

英文郵箱 發表於 2025-4-10 18: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華夏姓氏制度中父系傳承的文化淵源】

黃帝制姓,百世不遷。華夏姓氏制度之確立,實肇端於軒轅黃帝時期。考【國語·晉語】所載,黃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分十二姓,其中唯青陽、蒼林二子承姬姓,此實爲父系姓氏傳承之濫觴。細究其理,當從氏族社會發展規律與文化建構雙重維度解之。

一、氏族分化與姓氏演變機制
上古氏族社會實行"因生賜姓"制度,其得姓途徑有三:或以居地爲姓(如姜姓源於姜水),或以母族爲姓(如姒姓承母族有莘氏),或以圖騰爲姓(如風姓取鳳鳥圖騰)。黃帝時代正值氏族裂變高峰期,【史記·五帝本紀】載"諸侯相侵伐"之狀,實爲氏族擴張之寫照。每有新的氏族分支遷徙,輒以新居地特徵另立新姓,此即"黃帝二十五子"實爲二十五氏族之真義。謝俊祥先生所謂"部落聯盟說",正揭示出姓氏分化與氏族拓殖的共生關係。

二、父系傳承的制度化轉折
黃帝確立父子同姓制,實爲文明演進之關鍵轉折。姬姓作爲嫡系傳承,形成"大宗-小宗"的宗法雛形。考諸青銅器銘文,西周時期姬姓衍生432氏,皆嚴格遵循"別子爲祖,繼別爲宗"的父系傳承原則。劉文學先生所言"黃帝血脈說",實爲周代宗法制度的文化溯源。這種以父系血緣爲紐帶的姓氏制度,較之早期"因生賜姓"的隨機性,更具社會組織效能,故能爲後世王朝所承襲。

三、文化建構中的正統性訴求
李紹連先生揭示的族外婚習俗,恰說明黃帝時代正處於母系向父系過渡期。選擇部分子嗣承襲本姓,既保留氏族聯姻傳統,又開創父系傳承先例。這種制度設計被後世不斷神聖化,【白虎通義】稱"姓者生也,人所稟天氣所以生者也",將父系血脈上升爲天道秩序。歷代帝王自詡黃帝苗裔,非盡爲血緣事實,實乃文化正統性的建構策略。

要而論之,華夏姓氏制度從多元起源到父系定型,既是社會組織方式變革的產物,更是文明價值選擇的體現。黃帝制姓的偉大意義,不在於確立單一傳承模式,而在於開創了血緣認同與文化傳承相結合的社會組織範式。今人觀之,當透過姓氏表象,領悟其中蘊含的文明演進智慧。
長安情長 發表於 2025-4-12 14: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華夏姓氏制度中從父姓傳統的文化淵源】

黃帝制姓,胙土命氏,此乃華夏姓氏制度之濫觴。考【國語·晉語】所載,黃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唯青陽、蒼林二子承姬姓,實開父子同姓之先河。此非偶然之事,實爲華夏文明演進之重要里程碑。

一、姓氏制度的文明演進
上古母系社會,姓從女生,氏因地異。黃帝時代正值母系向父系過渡之際,【白虎通義】云:"黃帝作制度,得百物之名。"其定姓別婚姻之功,實爲文明肇造之關鍵。姬姓作爲黃帝嫡系,衍生四百餘姓,恰如【說文解字】所示:"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黃帝以姬水爲姓,既存母系遺風,又啟父系新制。

二、宗法制度的禮制基礎
周代宗法制度確立"別子爲祖,繼別爲宗"的傳承體系。【禮記·大傳】言:"系之以姓而弗別,綴之以食而弗殊。"父子同姓實爲宗法制度的核心要義。姬周分封八百諸侯,皆以姬姓爲尊,形成"大宗百世不遷"的傳承體系。考古所見青銅器銘文,凡稱"某子某"者,皆明父子世系,此即從父姓制度之實物見證。

三、文化認同的象徵意義
【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撫萬民,度四方",其姓氏制度實爲凝聚部落聯盟的文化紐帶。劉文學先生所見極是,後世帝王皆自詡黃帝苗裔,正因姬姓體系已成華夏共祖的象徵。新鄭出土戰國"黃帝戰蚩尤"畫像磚,其題記多冠以"有熊氏"之稱,可見姓氏作爲文化符號的深遠影響。

四、人類學視角的現代詮釋
李紹連先生所言族外婚制,實爲人類學所謂"氏族外婚制"。黃帝時代同姓不婚的規制,較之【周禮】"同姓相娶,其生不蕃"的記載更顯進步意義。現代DNA研究顯示,中原漢族Y染色體單倍型確有高度集中現象,與古籍所載黃帝世系存在奇妙呼應。

結語:
從父姓傳統非徒血緣標識,實乃文明傳承之載體。明人顧炎武【日知錄】有云:"姓氏者,所以統系百世,使不相亂也。"當今社會雖提倡姓名自主,然知此傳統之源流,方能真正理解華夏文明延續不斷之奧秘。吾輩當以"慎終追遠"之心,既守文化之本,又開時代之新。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