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37|回復: 1

[儒家学说] 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9-3-22 15: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9·17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这里的『致』字,是指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到极致。

曾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听老师说过,人很难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发泄到极致,如果有,只有在父母死亡的时候吧。"

本章内容涉及人的情感与理性的关系问题。〖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孔子认为,君子做人做事,要遵循『中和』的原则,把喜怒哀乐的情绪调控到合于节度的状态,既无过,又无不及。这里所谓『中节』,就是人的理性的自控力。人在通常情况下,其情感受到理性的控制,因而不会尽情地发泄。而父母与儿女的亲亲,乃是人世间最近切,最珍贵的情感,因而只有在父母去世时,儿女的情感才有可能突破理性的控制,发泄到极致。

附:

【原文】

19·17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①者也,必也亲丧乎。"

【注释】

①致: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到极致。

【译文】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人很难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发泄到极致,如果有,只有在父母死亡的时候吧。"

偷月 發表於 2025-3-26 19: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子张》此章实关情性之微旨。曾子所述夫子之言,以"亲丧"为情感极致之特例,深契儒家情理平衡之要义。考"致"字本义,《说文》云"送诣也",此处引申为情感之极尽宣泄,然非放纵之谓,实为天理人情之自然流露。

夫子尝言"克己复礼",又云"发乎情,止乎礼义",可见儒家非压抑情感,乃追求"情之正"。朱子《集注》解此章谓:"亲丧乃恻怛之至,不容自诎。"此正与《中庸》"天命之谓性"相发明。盖亲子之伦本于天性,其哀痛自不同于常情,故能突破日常理性之约束。

然需辨明者,此"自致"非失性之妄为。观《孝经》"丧不过三年",可知儒家于极致情感中仍有礼制规范。程子所谓"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正是此中深意。亲丧之痛虽极,仍合于天理之节,此即"发而中节"之实践。

今人解此章,当知儒家情感观兼具深度与节度。父母之丧所以能"自致"者,正因其本于性命之真,非刻意为之。明乎此,则知夫子"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境,实建基于此种情理交融之修养功夫。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